《警訊》邁進三十五年

1 張相片


二○○八年是《警訊》播映三十五周年的大日子;香港電台與警隊多年來合作無間,透過節目宣揚滅罪信息。節目製作人員感到最有滿足感是當閱報時,得悉事主遇到罪案時能提高警覺而避免受害,是因為看了《警訊》。

經過三十五個寒暑,《警訊》不單是家喻戶曉的電視節目,遇有罪案或騙案發生,市民首個反應可能是:「好像《警訊》的案件重演一樣!」。

藉著三十五周年紀念,節目將製作一連三集的《警訊三十五周年特輯》在《警訊》中播放。特輯內容將分析《警訊》三十五年來的演變及前瞻未來;亦會分別就警民關係及少年警訊活動,作回顧及展望。

一直以來,《警訊》節目中的案件重演部分是觀眾最欣賞的環節,其實此乃編導王希特的原創構思。當年王希特在亞洲電視任職編導,拍攝《十大奇案》,聲名大噪,港台隨即羅致其加入。王希持堅持案件拍攝要忠於事實,拍攝手法具電影感;該報導手法沿用至今,已成為《警訊》的經典手法。

《警訊》的主持人亦深入民心。事實上,節目開創任用警務人員擔任節目主持的先河。此舉除可加強節目的權威性外,也大大提升了警務人員的親民形象,如:郭美森、吳文強、馬綺玲、盧宜頌、陳偉昌等。節目多年來維持由警務人員主持的傳統,有學者認為由警務人員擔任主持,可為警隊建立親切形象,並且是警隊的親善大使。

而任用藝人擔任主持亦深受觀眾歡迎。過往不少藝人,如郭秀雲、曾華倩、梁藝齡、陳錦鴻、陳鍵鋒等,曾參與節目演出,均建立了正面形象。麥振江從七十年代後期主持至九十年代中期,整整十五年。有觀眾以為他是警務人員,他更有「麥警司」的稱號。其實他真正身份是節目幕後製作精英之一。

警民關係發展的歷史,可以追溯至警察公共關係科的成立。警民關係由六十年代管治者與市民的關係,演變成七、八十年代執法者及市民的關係,再演變成今天警察形象親切,與市民攜手滅罪的關係。這些改變,《警訊》製作扮演了一定角色。

前線警民活動亦是改善警民關係的重要元素,如派駐各區的警民關係主任、各種防止罪案的社區活動等。最大型、最具成效的,可說是少年警訊活動。少年警訊活動為青少年人灌輸防止罪案信息,讓他們了解警隊背後的工作。警務人員成為年青人的導師。「大哥哥大姐姐」的形象令不少年青人立志長大後成為警務人員,打破六、七十年代「好仔唔當差」的看法。

談到慶祝三十五周年的節目大計時,監製麥麗貞表示,由二月起,節目會陸續推出多個專輯。除《警訊三十五周年特輯》外,亦會製作多個專題,包括在劇集中經常被用作主題、威風八面的警察機動部隊及傳媒報道中常有所聞的商業罪案調查科外,警隊中一些鮮為人知的部門,如警察高空工作隊、警隊護送組等,亦會在專題特輯中詳細介紹。

有興趣加入警隊的市民更要留意警察學院特輯及投考見習督察的節目內容。現時正廣邀前節目主持亮相,與觀眾聚舊。首兩集嘉賓有陳鍵鋒及郭秀雲,同時舉辦「警訊小精英少年滅罪短片創作比賽」。

《警訊三十五周年特輯》及各專題特輯將於二月九日起,逢星期六晚上八時於無線電視翡翠台播映。港台網站tv.rthk.org.hk則作視象直播,並上載已播放的單元以供重溫。

警訊導演王希特拍攝案件重演片段。

  • 只有中文版


<<返回新聞>> <<返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