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壽《警訊》三十五年
更多渠道播放

8 張相片


由警察公共關係科和香港電台電視部合作攝製的《警訊》經已邁進三十五周年,雖然多年來經歷無數變遷,唯一不變的是緊貼時代步伐,不斷向前,尋求新發展,將撲滅罪案信息帶給市民。

該長壽節目深受市民歡迎,由二○○三年起連續五年居於「電視節目欣賞指數調查」頭二十位。平均收視率達十五點,約一百萬觀眾收看。《警訊》亦曾獲得不少國際獎項,包括二○○四年紐約國際電視節目及製作優異獎等。

《警訊》最初推出時名為《少年警訊》,後來更改為《繩之於法》,然後是沿用至今的《警訊》。

幕前的人士變遷亦表現出不同時代的特式和風格,例如早期由藝人擔當主持,如路嘉敏,到港台的人員麥振江,然後又由人員擔任,到後來再起用藝人包括陳鍵鋒、劉綽琪、蔡子健、黃德如和鄭子誠等,到近來再由人員擔當,而為使人員更有親切感,由○二年起除督察級人員外,亦再加入了警員擔任主持。

現時其中一位主持張家寶督察接受《警聲》訪問時指出:「雖然這節目在不同時代有過不同的名稱,但主題始終如一,旨在將滅罪信息帶給公眾。」

他說:「節目最深入人心的環節要算案件重演。」

張家寶指出:「這個環節所以受歡迎,相信是因為內容都是從真實案件而來。為了加強真實感,做準備工作時,我們都會聯絡案件主管理解案情,並盡可能根據案件發生情況,重演個案,甚至利用相同的資料以加強真實感。」

張家寶指出由於騙徒往往喜歡重複使用一樣的數字和資料去欺騙受害人,故此案件重演時用上一樣的數字和資料會令公眾更易防範。

另一位主持,警員劉健章則有另一番感受。他說:「這個崗位跟以前行動單位的性質截然不同,需要時間適應,特別是面對鏡頭的壓力。」

劉健章回憶第一次拍外景是於旺角花園街,導演著他在行人熙來攘往的行人路上唸稿,他說:「雖然事先已收到稿件,由於起初並未習慣在繁忙街道上面對著鏡頭說話,所以表現亦有點緊張,但經同事指點及熟習後,很快已掌握在人群中拍攝的技巧。」

劉健章說,及後他雖然已習慣面對鏡頭,但有些時候仍難免有壓力,他舉例說:「如最近舉行的二○○八北京奧運香港區火炬接力,我需要在跑手入鏡後,馬上唸台詞,這當然不容有失,因為不會有機會重拍。」

不過,他亦指出這個崗位亦有其好處。他說:「沒有一個警察在其警務生涯中能擔任所有警隊的崗位,但透過《警訊》這個工作,我需要先了解某個部門的工作才可選材作介紹,我亦有機會穿著這些部門的特別工作服,如機場特警、特別任務連、快速應變部隊和警隊護送組等。」

張家寶對此表示同意,他說高空工作隊的工作及服飾也令他留下深刻印象。

另一位前任主持高級督察郭美森亦說,擔任這個節目的主持令她對其他範圍的警務工作有更深入的了解,她更指出,處長策略行動計劃亦要求推動社群參與,而其實《警訊》早已將這目的付諸行動。

她寄語新一批主持繼往開來,在以往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

兩位現任主持亦指出多媒體戶外廣告的迅速發展令《警訊》在傳統免費和收費電視外,更多了渠道將節目內的滅罪信息宣揚更廣。因為不同的的戶外媒體會有不同類型的觀眾,故此,可以更準確地將特定的信息帶給目標觀眾。

播放《警訊》的戶外媒體包括有路訊通、奧海城商場、新渡輪、部分中港直通巴士、三百部的士,領匯轄下其中七個商場、醫管局轄下的醫院電視頻道、五間大學,加上警察總部、禁區證辦事處、警察博物館、社會福利署轄下的四十一間安老院舍內的電視等。此外,香港銀行公會亦向屬下會員提供《警訊》片段。

現時播放中的一系列《警訊》已於八月二日結束,新的一輯節目將由十月八日至十二月十九日間逢周五晚上七時至七時三十分在無線電視翡翠台播放,而由十二月二十八日起,則會逢周日晚上七時至七時三十分在亞洲電視本港台推出。

 

 

 

 

 

 

 

 

  • 只有中文版


<<返回新聞>> <<返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