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聲》出版三十載 |
|||
處長賀辭 《警聲》慶祝三十周年誌慶,本人謹在此祝賀現任及過往編輯人員,以及在過去三十年向《警聲》提供資料的單位和人員。在這段期間,警隊共出版七百四十四期《警聲》,忠實地紀錄及報道警隊的成就及發展,內容涵蓋警隊的工作、體育、文化及康樂活動。 《警聲》作為資訊溝通的渠道,不斷鼓勵不同階級的人員及其家庭成員,並向他們提供意見及帶來不少歡樂。《警聲》一向詳盡準確報道,是一份可信賴的刊物。最重要的是,《警聲》提供了一個可靠的溝通渠道,為警隊管理層與員工、部門與傳媒,以及與廣大市民的溝通橋樑。 這實在是一項令人鼓舞的成就! 我還記得閱讀創刊號的情景。當時,《警聲》只是一份十二頁黑白印刷的刊物。《警聲》自此不斷革新,不斷精益求精。現在,《警聲》已是全彩色印刷,共達二十頁紙,為一份深受歡迎的雙語刊物。 《警聲》印刷本除有超過三萬名讀者外,它與市民的接觸層面亦不斷擴大。現時,任何人士無論身處世界那一個角落,均可以透過警隊的網頁瀏覽《警聲》內容。 秉承了如此輝煌的悠久歷史,我深信《警聲》將繼往開來,精益求精,繼續服務警隊與社群。
處長曾蔭培
欣逢《警聲》三十周年誌慶,《警聲》訪問了創刊編輯蘇敏誠,回顧這份刊物的創刊經過。蘇敏誠當年為新聞處首席新聞主任。 現正在香港任職公關公司的蘇敏誠說:「我還能清楚記得創刊的那段日子。編輯部最初只有我和兩位高級新聞主任,即韓光錫和呂彤業。創刊的歷程並不容易,因為《警聲》創刊時也引來一些議論,不少高級警務人員質疑是否需要在當時創立一份警隊的月報(以取代一份只供警隊內部參閱的季刊)。這就正正好像在當時某些人對是否需要成立警察公共關係科存疑一樣!」 「幸好,當時的薛畿輔處長由始至終對出版《警聲》十分支持,他個人也十分重視《警聲》及其內容。不用多久,這份刊物已被普遍認為是一份報道警隊及人員具有趣味性資料來源的刊物。事實上,中文和英文報章都逐漸轉載《警聲》的稿件,這證明了傳媒及警隊均對這份刊物的接受程度日益增加。」 蘇敏誠又說:「《警聲》不斷成長,成為了具資訊性、教育性及富娛樂性的刊物,有些發展更令人十分回味。」《警聲》由原來一份十二頁的月報,增至一份二十四頁的月報,及後再改版為一份二十頁的雙周報。在一九九四年,「OFF BEAT」的英文名稱轉為「OFF-BEAT」,其後採用了現行的名稱「OFFBEAT」。最後,自一九九九年六月起(第六五七期),《警聲》以全彩色印刷。 他總結說:「我深信,《警聲》在未來日子將繼續為警隊及香港市民服務。」 創刊號頭條新聞人物重臨香江 三十年前創刊號的頭條新聞,報道了當時的督察比利參加竇文長途賽跑的消息。去年十一月,比利與妻子開始其環遊世界的旅程,重臨香江。 比利服務警隊三十多年,曾在警察歷險訓練組和警察少年訓練學校任職十八年之久,並為警隊中不折不扣的體育健將。比利曾多次參加竇文長途賽跑,可惜每次均被不同選手超越,連續四年屈居亞軍。最後,在一九七七年,他終能一嚐所願,摘冠而回。
在一九九七年退休後,他取得了健身和單車教練的資格。其妻子是一位學校退休體育指導員,亦取得了體育按摩師的資歷。他與妻子均愛好單車繞圈賽運動。比利十分高興能在三十年後的今天,再一次成為《警聲》三十周年版的新聞人物。
|
|||
|
|||
![]() |
三十年後的今日,比利重臨香江,並成為《警聲》三十周年版的新聞人物。 | ||
![]() |
督察比利於三十年前參加竇文長跑賽的英姿。 | ||
![]() |
全彩色《警聲》於九九年六月出版。 | ||
![]() |
|||
|
|||
<<返回圖片專輯>> <<返回頁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