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

失蹤人口調查組建奇功
母女分隔五十載再重逢

 

多年來,上海居民王琳耿耿於懷,望能尋回她自小失去聯絡的養母唐美英。在西九龍失蹤人口調查組的協助下,王琳終能如願,在茫茫人海中,與養母在闊別近半個世紀後重逢。

母女兩人向《警聲》表示,非常高興能夠重聚,她們永不會忘記警務人員的勞苦功高。較早前,王女士更致送錦旗予西九龍失蹤人口調查組及灣仔警署,表揚他們的專業。

現年七十三歲的唐婆婆說:「我心很想念她,奈何沒有她的地址,而世界這麼大,實在不知道可以怎樣找她。」 她又說:「許sir,非常多謝您!我真的很多謝您!」


唐婆婆十分感謝許毓才警長的協助。



隸屬調查組的許毓才警長於母女團圓後再一次到訪唐婆婆家,他說:「這是我的份內事,並非常高興能夠協助王女士尋回親人。」

在五十年代初,唐婆婆仍是年輕的姑娘。在一個下雨天,她路過西環海旁,發現垃圾旁倘著個數個月大被遺棄的女嬰。唐婆婆說:「當時,我害怕她沒有東西吃,又怕她缺乏照顧。如不理瞅她的話,又好像過於殘忍。所以,我收養了她。」

因為某些原因,當日的孤兒 — 即王女士 — 被帶到上海撫養,幾年後二人漸漸失去聯絡。當日襁褓中的嬰孩,今日亦已成為母親了。王女士用盡方法尋找養母,曾兩次到她所得知的唐婆婆的最後居所探訪,並在報章刊登尋人啟事,亦向紅十字會尋求協助,可惜依然音訊全無。

去年六月,王女士趁訪港期間向灣仔警署求助,希望警方協助她尋回失散的親人。該案件後來轉至西九龍失蹤人口調查組處理。

許毓才警長在接手案件後,即搜尋警隊檔案,並尋求社會福利署協助,希望能有一線頭緒。他翻查檔案,並找出與唐婆婆姓名、年齡及特徵相似的人。經再次查證後,他決定走訪唐婆婆的家,以確定她的身分。

他說:「當她拿出錢包,把身份證拿給我看時,我看到一幀多年前拍攝的發黃照片。就是她啊!她相中的容貌與王女士給我的照片一樣。我知道,她正是我要找的人。」

「經進一步查問後,我請她看看一幀王女士給我的照片,她指著照片對我說:『這就是我。』及後,她慢慢記起來了。」

在回憶等候王女士相聚時,唐婆婆面上泛起笑意,說道:「當我在火車站看見她時,我一眼便把她認出來了。她的面貌輪廓沒有多大改變。」

王女士在給予處長的信中,高度讚許警隊的辦事效率高及待人熱誠。

她在函中表示:「今年我整整五十歲了,我想,如果母親還健在的話,應該是最需要得到幫助的年紀,我常為自己不能為老人家盡孝而不安。」

「雖然唐美英只是我的養母,她實在比親生母親更值得尊敬。我為找到這樣的母親而慶幸,我又怎能不對幫助我找到母親的好人說聲發自肺腑的謝謝呢!」

在失蹤人口調查組工作了三年多,許毓才表示,因為資料不足,尋找失蹤人士可謂十分困難。這次並非他首次協助內地人士尋找香港的親人,但是,並非每宗個案都是大團圓結局。

他說:「例如,在二○○一年,我協助一名居於內地的老翁尋找在港失去聯絡的兒子。經調查後,我們發現他的兒子已經不在人世。」

西九龍失蹤人口調查組每年處理超過一千二百宗失蹤人口案件,人員均承受重大壓力,務求把失蹤人士尋回。許毓才亦不例外,經常與時間競賽,盡快尋回一些「高危人士」,如小童及有自殺傾向的人士。

他說:「調查組的同事每人均竭力處理每宗案件。例如處理『高危』案件時,同事分工合作,一些負責與醫院聯絡,其他的同事向各警區的同事查詢。我們已建立緊密的工作關係。」


唐美英與王琳在分隔近半個世紀後重逢。


《警聲》編輯部
 
編輯: 刁瑞培 (2866-6171)
 
記者: 朱綺玲 (2866-6172)
劉大衛 (2866-6173)
 
攝影: 何志庭/孫國良 (2866-6174)
 
《警聲》傳真機號碼: 2866-4161
 
地址: 香港灣仔告士打道三十九號夏愨大廈四字樓
四○一至四○七室警察公共關係科
 
警隊網頁網址: http://www.info.gov.hk/police
 
電子郵件地址: sio-off-beat-pprb@police.gov.hk
 
下期截稿日期: 二月二十五日
 

<<返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