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活教育系列
成功父母篇之五
你的觀察怎樣影響你的子女

0 張相片

(由福利服務課供稿) 對上幾期的文章中,成長綜合服務中心主席黃重光教授有系統地解釋父母本身的「自我價值」及「情緒」怎樣影響他們的子女。今期黃教授提出原來父母「觀察」自己的子女是怎樣的人,也會對自己的子女不自覺地構成一個「自我滿足的預言」,而對他們產生莫大的影響。

「你怎樣看你的子女?」看來是很多父母面對的一個普遍問題,但父母的答案其實已經決定他們孩子的將來,原因有以下四點。

首先,如果父母不了解子女的潛能、弱點、性格、問題或需要,他們常會誤解、疏忽或以不恰當的方法對待子女。結果,子女的潛能得不到發展,弱點得不到關注,問題得不到解決,需要也得不到滿足。

其次,「觀察就是現實」。子女因心智未成熟,難免會偶爾出現情緒困擾和不適當的行為表現。不同的父母對孩子同一種行為問題,可能會作出完全不一樣的理解。例如當面對一個鬧蹩扭的孩子,一位父母對他所作的觀察和了解是:「我的孩子很反叛,很頑劣。」另一位父母可能認為:「我的孩子尚年幼,心智未成熟,他需要父母多培育。」子女是頑劣,還是心智未成熟,那種說法才是合適的描述這個孩子?決定並不是在孩子,而是在父母的看法。

第三,「觀察支配現實」。父母與子女的相處,關鍵在於他們如何觀察子女。如果父母觀察所作的結論是「孩子頑皮、反叛」,他們可能會責罵和懲罰子女;相反父母覺得子女心智未成熟和有情緒困擾,他們會安慰和支持子女。兩種不同的行動,目的都是希望支配當時的處境和解決孩子的問題。這兩種不同的處理方法,表面上可能達致相同的結果:父母好像把子女的問題解決了,子女也安靜下來。但其實兩種行動對孩子的發展有著不同的深遠影響。經常被父母責罵和懲罰的孩子,心中可能充滿憤怒,感覺父母不了解甚至不愛自己;相反,獲得父母支持和鼓勵的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

最後,「觀察創造現實」。經常被父母誤解和責罵為「頑劣和沒有用」的孩子,很多時長大後都變成父母所描述的人。他們自卑感重,有情緒困擾,有不良習慣,缺乏推動力,嚴重者甚至做出違法行為。相反,經常得到父母支持和欣賞的孩子,長大後充滿自信、自尊、主動和有良好的習慣。

父母必須以深入、全面和正面的角度去了解子女。我們對觀察子女所作出的結論,決定了我們對他們的態度、說話和行為,也因此造成「自我滿足預言」:我們會按照對子女所作的「預言」,把他變成同樣的人。因此父母必須提醒自己,要深入和全面、也要以積極和樂觀的態度了解孩子。


<<返回特寫>> <<返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