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訊》三十周年紀念
幕後英雄細訴當年事

1張相片

每當高志強回到他那位於香港電台的辦公室,心總是盤算著下一集《警訊》的節目內容。惟此情不再,因為不久他便要帶著依依不捨的心情離開這個工作了逾二十一年的崗位,向同事們說聲再見,展開退休的生活。

快將五十七歲的高志強,自一九八一年起從不間斷擔任《警訊》監製至今。除《警訊》外,他還製作過不少與警隊有關的電視節目,如「繩之於法」及「少年警訊」等。

他說:「當我年少時,長輩常常跟我說:『好仔唔當差』。但是,在我監製《警訊》節目後,這想法完全改變過來。我現在明白到,警察是講道理的。在過去十年間,我感覺到警隊的變化 — 警務人員現時更有學識及更有自信。」

「舉例來說,警察公共關係科的同事們均富有學識及能以禮待人。他們絕不頑固,又能跟貼時代的節拍,做起事來抱開放的態度及靈活的處理方式,明白到市民有知情權。」

不知不覺間,《警訊》今年已播映了三十周年。這個由香港電台和警察公共關係科聯合製作的長壽電視節目,成為警隊與市民的溝通渠道之一,目的在於提高觀眾對防止罪案的意識,加強警隊與公眾的合作,提高警隊工作的透明度及進一步宣傳警隊的形象。

高志強見證了《警訊》的成長,由一個短短十五分鐘的節目,發展至今成為了一個內容多元化的黃金時段節目。

他說:「在過去二十年,《警訊》與市民的接觸面大大增加。除了三間電視台外,愈來愈多媒體播放這個節目。無論你身處何方,你也可以在任何時間於互聯網上瀏覽《警訊》內容。」

從製作節目的角度而言,拍攝《警訊》和其他公共事務節目大同小異。高志強說:「雖然如此,我們並不可以報道一些正在調查的案件。這可算是一大挑戰!」

案件重組 技巧講究

「現時的節目表達形式跟以往大有不同。過往,節目通常簡單報道罪案的內容,總是環繞一些失蹤人口、行劫、爆竊及搶掠案件。」

對高志強來說,重組案件將案發經過展現在觀眾眼前的,製作須十分講究,因為無論景物、道具均要迫真,而商借外境場地拍攝亦是令人懊惱之事。他說:「例如,找印巴籍人士拍攝是十分困難的,因為本地根本就甚少這類型的演員。但是,我十分慶幸,有關問題最終亦能迎刃而解。」

回想過去,高志強最滿意的作品還是近期《警訊》介紹飛虎隊、衝鋒隊及要員保護組的特輯。

他解釋:「觀眾的良好反應,正好說明這個節目的受歡迎程度。例如,有些觀眾問,《警訊》時常播放各類騙案及介紹騙徒的行騙手法,為何永遠仍有市民受騙呢?關於這點也實在令我費解。但是,那麼多市民給予我們意見,可以知道這節目是深受歡迎。」

高志強說,工作了二十多個年頭,他從不厭悶。他說:「雖說罪案離不開『偷扼拐騙』,但每宗案件均有其獨特性,箇中有其奧妙之處。」

回想起來,高志強雖然修讀英國文學,但早年已深愛電視製作。「在七十年代,我讀書十分懶惰。大學畢業後,剛是電視行業萌芽時間。我十分喜歡表現自己,覺得從事這一行很威風,所以我便到美國修讀電視專科。」

學成歸來,他便投身電視製作至今。

對於退休生活,高志強還沒有詳細的計劃。但是,揮之不去的仍是念念不忘《警訊》這個節目。

他說:「我將前往美國與家人團聚,享受天倫之樂。但是,我會回來,因為我始終喜歡香港。可以肯定的,我將繼續觀看《警訊》節目,希望我的繼任人能將此節目製作得更出色。」


高志強監製《警訊》節目超過二十一年。


<<返回新聞>> <<返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