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活教育系列
二十一世紀青少年篇之(十二)
現代青少年的學習壓力

0張相片


由於中六學位僧多粥少,莘莘學子如未能考獲足夠分數者,往往要疲於奔命地去找尋中六學位或重讀中五繼續學業。作為父母者,我們知道中五程度的畢業生,根本不可能在香港這樣一個知識型經濟的社會找尋一份像樣的工作,所以亦陪同子女一同擔心地熬過中五放榜的日子。父母的擔心不是沒道理的,因為如何去積極地幫助及輔導失業及失學的青少年子女是一個十分頭痛及不願面對的問題。今時今日,為了減少負面的標籤效應,學術界已經不再用「雙失青年」這名稱,而改用「雙待青年」。往後在這個專欄裡,我們將有文章分析這個問題。

我們覺得要關注子女的學業問題,應該要從小開始培養他們對學習的興趣及學習適得其法。

由西九龍總區福利辦事處及西九龍總區合辦的家庭生活教育日營,於八月十五日在西貢青年協會賽馬會戶外活動訓練營舉行。當日有三百位同事及家人參加由資深註冊社工葉錦熙以《如何處理學業壓力》為題的講座。我們把他的心得在這裡與各位分享:

兒童在成長的階段,除了要面對自我的生理和心理之改變外,還要面對和適應家庭、學校、社會、朋輩等環境。這些種種的挑戰,都會為他們帶來連串的壓力;而學習壓力在小學生來說是相當普遍的,造成孩子學習壓力的主要原因眾多,其中包括有:

(一)功課繁重艱深,孩子感到力有不逮,沒有成功感,因而失去學習興趣;

(二)傳統沉悶的教學方式,令孩子體會不到學習的樂趣;

(三)家長督促孩子做功課的態度,例如過分嚴厲的斥責、喝令及冗長的嚕囌,都會令孩子反感及增添壓力,因而對做功課產生壓惡及抗拒;

(四)父母常將孩子的學業表現與別人比較,令孩子反感和自卑,抗拒學習;

(五)孩子受到情緒上的困擾,例如家庭問題、人際關係問題等,都會令孩子分心,影響學習進度,以及

(六)家長過分重視孩子的學業,忽視孩子對遊戲及休息的需要,令孩子失去活力,因此對學習感到沉悶。

解決學業壓力的策略一般可分為兩大類:以情感處理為主和以問題解決為主。處理因學習而產生的壓力和負面情緒的方法有:深呼吸、聽音樂、跳舞、畫畫、做手工、看書、看電視、打機、遊戲、做運動、睡覺、受稱讚、受鼓勵等;但那種方法較有效則因人而異,要視乎孩子的興趣、強項、性格等。

問題解決為主的策略重點則放在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和改善學習方法,如學生能夠掌握一套有效的學習策略,便能以較少時間、較快速度,得到較佳的學習效果,並大大減低學習帶來的壓力。這裡希望一再強調,死讀書的方式如搬字過紙的背誦方法是十分不可取的。讀書一定要「通」,並懂得分析問題所需的答案才是最主要的。其實現時已有很多高效益的學習方法,如分段學習法、活動學習法(變時距溫習)、抗干擾法(小休)、抗墜毀法次序互換﹚、前向學習法(預習)、早晨重溫法、關鍵字記憶法、心智繪圖法等等。總之可以反覆嘗試哪種學習方法較為有效。

葉錦熙認為處理學習情緒和處理學習問題的策略均各有功效,兩者可相輔相成;若深入比較下,後者似乎較為針對性、預防性及帶有長遠的好處。如果一個學生能善用高效能的學習方法,他根本就不會遇到什麼學習壓力!

(本文由人事服務及職員關係科福利服務課供稿)


<<返回特寫>> <<返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