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活教育系列
二十一世紀青少年篇之十四
待學、待業青少年(下篇)

0張相片

上期我們探討了青少年待學及待業的成因,及二十一世紀經濟轉型下青少年從學校過渡至工作世界的轉變。今期我們繼續請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副主任鄭之灝博士與各位分享這個課題,並集中研究解決青少年「雙待」的三個主要計劃的內容和成效。

全球青年失業成因錯綜複雜,較有效的處理方法就是提供更廣泛及適切的通識、技能和職業的培訓予離校待業青年。對於成績欠佳,未能修讀中六或考不上大學的青少年,他們可以報讀「毅進課程」。學生完成課程後,等同中學會考五科合格,並可繼續進修「副學士」課程。現時很多大學亦有增設「副學士」課程,供完成「毅進課程」者升讀。誠然,今天其他進修課程的機會是增加了,或許青少年們的學習動機和家庭的經濟負擔能力才是問題的根源。另一方面,政府在處理青年失業問題上,較為全面、有系統和有理據的,應是「展翅計劃」和「青少年見習就業計劃」。一九九九年至二○○○年期間,政府推出專為十五至十九歲青年離校生而設的職前綜合培訓計劃,名為「展翅計劃」。計劃內容包括三大部分:單元式培訓課程、工作實習及在職培訓。「展翅計劃」推行了三年,共提供了二萬八千個培訓名額。學員接受培訓後,就業率超過五成。

「展翅計劃」為平均學歷低於中五的離校生,提供了一套具時限性、目標取向和針對性的職前培訓包括紀律學習,自我認識與人際溝通技巧培訓,求職及面試技能訓練等,為這一班競爭力較低的青年增添了自信和自尊,提升就業動機,直接增加青年人的可僱性。事實上,「展翅計劃」的成功推行,獲得國際勞工組識的認可和嘉許。

繼「展翅計劃」之後,勞工處於二○○二年推出「青少年見習計劃」。「青見計劃」專注為十五至二十四歲有意投身社會工作的青年,提供為期六至十二個月的在職訓練,旨在提升他們的職業技能,加強工作經驗,訂立有效的職業發展軌跡,從而全面增強青少年的市場競爭力。整項計劃由專業社工、支持該計劃並願意提供職位的僱主和勞工處合力推行。

「青見計劃」現時正進行得如火如荼。中期評估報告顯示目前已有一萬八千名十五至二十四歲青年成為「青見」的學員;四十三間非政府機構,六百一十四位專業社工擔任就業輔導的個案經理;超過三千間大、中、小企業公司及政府部門共提供了一萬四千四百五十個職位空缺,計劃受到青少年及僱主的歡迎,亦間接紓緩了青少年失業率。

「青見計劃」的服務對象是年齡稍大、學歷稍高及稍具個人識志的離校青年。故此,「青見」可以說是「展翅」的延伸,為待業青年增值,增強「可僱性」,即使完成見習後不能即時找到合適工作,亦增強了個人求職的自信心及條件。最重要是,兩個計劃確實為離校青年提供了有系統的職前培訓及就業輔導,提升了待業青年的素質及積極性。

總括而言,特區政府積極處理青年失業問題,試圖照顧不同背景和需要的待業青年。青年失業的處理,迄今仍沒有一個國家敢說有完全奏效的方法。各位家長,你們子女的成績能夠容許他們跨過中學會考這一關繼續升學,這當然是值得歡欣的事。如子女有任何閃失,不能升讀中六者,請不要責怪他們,並勸解他們除可以考慮重讀中五或晉身社會工作外,亦有以上三個計劃可供選擇。切勿讓子女浪費寶貴的青春成為待學、待業的青少年!

(由人事服務及職員關係科福利服務課供稿)


<<返回特寫>> <<返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