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法人生系列四:分享智慧 傳送關懷 
更積極投入義務工作

1 張相片


隨著愈來愈多警隊成員以義工身分服務社會,兩名人員在這方面亦扮演著積極的角色。任職水警總區總部的郭志成督察及新界北衝鋒隊的林學潛警長過去兩年除各自參與教會及義務工作發展局的義務工作外,並在警察義工服務團秘書處任職。

兩名人員過去多年獻出無數公餘時間從事義務工作,如今正好利用有關經驗,協助警察義工服務團推動更多警隊成員參與義工服務。對於完成這項使命,二人皆勝任有餘——郭志成從事義務工作逾三十年,而林學潛則由一九九八年起活躍於義務工作發展局。

郭志成接受職員關係課訪問時,把警察義工服務團秘書處形容為義務工作的「無形資訊平台」。他的主要工作是與需要警察義工協助的機構聯絡,並把所有義工服務的活動性質、地點和日期,以及所需的義工數目等資料上載警察內聯網,然後透過電郵及電話,與警隊內四十多支義工隊伍跟進。

另一方面,林學潛在秘書處的主要工作則為協助後勤支援、招募及推廣方面的事宜。

邁向更高層次

郭志成及林學潛異口同聲表示,從事秘書處的工作,讓他們所參與的義工服務邁向更高的層次。郭志成解釋:「我們擁有一支龐大的警察義工『軍團』,因此我們的服務無論在範圍及規模上相對更為龐大。」

林學潛說:「對我來說,這並非單純參與般簡單,在計劃前後還有一些事情需要兼顧。例如,在計劃開展前需進行籌劃、宣傳、招募及聯絡等工作。計劃完成後,則需檢討成果,並作出安排,向有關單位致謝。」

二人除協助警察義工服務團秘書處外,並繼續參與教會及義務工作發展局的服務。

過去三十多年來,郭志成定期與荃灣教會的教友,前往醫院探訪患有慢性疾病的長者。對於探訪患病長者,他表示:「那些長者看來很無助,而且非常渴望得到他人的關懷及愛護。只要有人陪他們聊天,他們已很高興。因此,探訪對他們來說意義重大!」

雖然林學潛在其二十年職業生涯中大部分時間任職前線,但他仍盡力參與義工服務。他在一九九八年加入義務工作發展局,而且愈來愈活躍。最初他參與不同性質的義務工作,後來則協助培訓新招募的義工。

與郭志成一樣,義務工作提供機會予林學潛接觸到不少極需服務的人士。對於能夠協助痙攣兒童,他特別感到安慰。「這些小孩懂得珍惜生命及機會,並希望讓人知道他們亦可如常人般參與任何活動。看到他們因義工所做的一切而感到歡欣愉快,令我感到無限滿足。」

雙贏局面

談到林學潛的滿足感,郭志成表示:「這與工作滿足感不同。從事義工服務可帶來雙贏局面,你精神上可獲得極大的滿足感,而服務對象則因你所做的一切而感到愉快和感激。你將從心底直接體會到那種感受。」

義務工作除帶來滿足感外,更可擴闊人員的社交圈子。

林學潛說:「我與很多不同社會階層的人士建立起友誼,包括社工、教師、醫生、其他專業人士、學生,甚至家庭主婦,這是義務工作的另一好處。」

二人均指義務工作並無影響他們的家庭生活。由於義務工作「沒有任何壓力,而且只要時間允許便可參與」,因此他們無需在生活上作出任何重大的改變。

事實上,兩名人員均取得家人的全力支持,郭志成的太太本身亦是一名活躍於教會的義工,而林學潛的太太與兩名子女亦經常與他一同參與義工服務。對林學潛的子女而言,這亦是及早教導他們履行公民責任及服務社會的好機會。

總括而言,兩名人員都希望更多警隊成員支持警察義工服務團,他們指人員受過專業訓練,應有能力作出更大貢獻,二人深信參與義務工作很快便成為警隊的另一優良傳統。

臨床心理學家的意見

所謂「助人為快樂之本」,郭志成和林學潛積極參與義務工作,相信他們都是快樂的人。除了這兩位活生生的例子,不少心理學的研究也引証了「助人為快樂之本」這句傳統智慧的真確性。例如,研究發現,透過定期參與義務工作,義工們會(一)感到生命充實和有意義;(二)因自己有能力幫助他人而增強自信心;(三)因服務對象的欣賞和感激而獲得心靈上的滿足;(四)也因擴闊接觸層面,特別是社會上一些弱勢社群,從而懂得更珍惜自己目前所擁有的生活。故此,定期參與義務工作的人會感到快樂。

正如郭志成所言,義務工作是一個雙贏局面,除了令受助者得益,義工們在傳送關懷的同時,本身也得到意料之外的無形「收穫」 ——就是追尋人生快樂的智慧。

警察心理服務課

求助及查詢:2866-6206(銅鑼灣禮頓道一一一號五樓)

電郵地址:psg@police.gov.hk (所有求助個案資料將予以保密)

郭志成督察(右)及林學潛警長多年來一直積極參與義工活動。


<<返回特寫>> <<返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