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活教育系列
解讀孩子行為情緒密碼

0 張相片

香港青少年服務處李淑輝於人事服務職員關係科福利服務課舉辦的家庭生活日營,向家長們講解及如何處理子女行為情緒:

孩子成長過程中所出現種種的情緒行為問題,有時實在令到父母摸不著頭腦,加上都市父母每天所面對的困局— 忙(兼顧的事情太多,時間總不夠用)、忘(要牢記要處理的事情多得令自己時常掛一漏萬)、倦(身心俱疲,精神散漫,容忍力低)、(情緒因事情繁瑣而容易爆發),他們那有心力和耐性去理解孩子問題背後的原因,為要盡快「解決」,便有意無意地採取了快捷的鎮壓方式處理,最終孩子問題不但未能擺平,甚至會令親子關係常處於緊張的狀態。

孩子年紀小,不懂用言語去表達;就算是年長的孩子,礙於環境壓力,或是家庭溝通氣氛問題,也未必會直接地用說話表明自己的困擾,情緒行為卻正正顯示著他們內心的鬱結或是困難。只是,要去理解孩子的問題,就不能單看他表面的說話和行為表現,而當中所隱含著的意思,才是他真正要說的話。尤其是中國人的民族性偏向含蓄、保留,言辭間所夾雜著的深層或另類意思,是需要身邊的人小心意會和理解。為了「治標治本」,父母實在有需要用些時間去嘗試摸索孩子情緒行為問題的背後。以下簡單地從幾個角度去理解孩子的問題:

(一)對象

孩子的問題是否衝著某人而來?例如:孩子只會對媽媽駁咀,對其他人卻沒有如斯表現,那就有可能母子之間的關係本身有嫌隙,要處理的就不是單純是駁咀的問題,而是要設法修補親子關係。

(二)時間性

孩子的問題是甚麼時候出現?例如:自妹妹出世後,哥哥就時常對父母常撒野黏身,那麼「妹妹出世」就可能是哥哥問題出現的關鍵時刻,這樣看來,妹妹的來臨正正是威脅和動搖著哥哥在家中的優越地位。

(三)持續性

孩子的問題維持了多久?例如:孩子從小至今對於生活中的不如意事動輒就發大脾氣,那就說明可能從沒有人切實教過他如何處理挫折;或是身邊的人過分保護他而令他完全不能容忍任何不如意;亦可能是孩子本身的性格較急躁,難有耐性去面對與自己期望有差異的情況。相反孩子的發脾氣只是間中出現的話,那就很大機會是因為事件性質所引發出來的。

(四)程度

孩子問題所帶來的影響程度或嚴重性有多大?例如:兩兄弟不和至每天打架,甚至嚴重至入醫院,那當然要正視處理;若那兩個小頑皮只是間中口舌爭持,頂多你推我撞,父母也不用太緊張,那個兄弟姊妹成長中沒有爭執,就把它看成是他們在人際相處和處理糾紛中的磨練吧!

當然,孩子不同的情緒行為,也是暗地裡告訴著身邊的人他實際的需要、渴求和困難:

(一)無言吶喊:孩子心靈受到傷害,他會極端地用緘默地收藏自己、或是爆發情緒來宣洩和控訴。

(二)引人注意:孩子不怕打不怕罵,只怕無人理,當他感覺到被忽視,內心強烈地期待有人注視,甚至重視的渴望會透過一些情緒行為來表示。

(三)逃避責任:承擔後果是孩子所不願意的,若然他曾經驗過撒野就可以迴避責任,身邊的人會放他一馬的話,相信換上你也會這樣做。

(四)人際問題:孩子與某些人關係出現岔子,許多時候就會針對對方而故意撩起事端。

(五)欠缺解決問題能力:父母比孩子成熟,遇有問題,父母可以用一些比較圓滑,減少對他人影響的方式去解決,但孩子卻較為原始,自閉收藏、衝動爆發的方法去處理。

(六)挑戰身邊的人:孩子對於身邊人的容忍力和權威,經常都會蠢蠢欲動地用說話和行為去挑釁,意圖測試他們的底線。

(七)成長特性:孩子在不同的成長階段,都有不同的特性和需要,父母必須明白和接受,更要配合他們的改變而調節大家的相處和管教的方式。

(八)性格使然:性格迥然不同,對於事情的反應當然有別。當然,性格執著、衝動的孩子比樂天、謹慎的所引發出來的情緒行為問題會較多。

父母要妥善地處理孩子的問題,必須讓自己先安靜下來,才可以冷靜客觀地看清楚整幅圖畫。父母切記勿太快下判斷,縱使孩子情緒激動,也讓他在「不傷人、不傷己」的情況下先行發洩出來,及後才跟他了解事情本末,問題因由,就算責罰,必須令他明白原因 ─ 不是父母憎惡他,而是期望他改過遷善。孩子的情緒行為,其實帶著不同的信息,父母若能以一點耐性去解碼,就較容易對症下藥而不會枉費心機。

(本文由人事服務及職員關係科福利課供稿)


<<返回特寫>> <<返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