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西九故事系列(九)

1 張相片


西九龍總區每日均發生不少案件,每位人員拼命為市民服務;不過,說到底警察都是普通人,本系列希望與大家分享總區內若干「警察故事」的同時,為人員打打氣。

廣東道627創作室:用警察角度訴說警察故事

在冷氣暫停服務的密封錄影廠內,室溫超過攝氏三十二度。在強烈射燈曝曬下,九個壯漢大汗淋灕,肉帛相見兩小時,為的就是拍出一張風格化的照片,供「廣東道627創作室」的訪問使用。亮麗的作品,有時確要以汗水作交換。

廣東道六二七號是油麻地警署的地址。不過,對於一些警務人員來說,「廣東道627」可能代表音樂、錄像、創作,一種理想,甚至是你的偶像!

二○○六年,研究預防投訴警察委員會舉辦了一個短片創作比賽。於是一群曾經駐守油麻地分區的人員便四出召集有志之士,以「廣東道627創作室」之名「起義」,拍攝了短片《十年磨劍》,並奪得了最佳影片和導演等獎項。

不過,要數創作室的「成名」之作,應是去年在同樣由研究預防投訴警察委員會舉辦的「預防投訴填詞及歌曲創作比賽」中,以歌曲《香港警察2008》勇奪「最佳音樂原創獎」和「最佳演繹歌手獎」。

頒獎禮當日,警員羅國雄、盧志偉和吳志輝,更以一身有型的黑、白幹探造型,配合強勁的台風,摘下「現場最受歡迎歌曲獎」。

事實上,若干人員的手提電話鈴聲正是《香港警察2008》。一句「我係龍的傳人,香港警察英勇過人。」被唱得街知巷聞。

創作室導演 ─ 警員吳俊臣說:「哈哈!我也聽過。當日的現場表現也不知為何被上載至YouTube,點擊次數已超過一萬五千次。得到警隊內外的支持,令成員們都很有滿足感。」

出道三載,除了參與兩次比賽外,創作室也為警隊各部門完成約二十件作品,題材大多關於警隊的生活和訓練。所以,不少同事可能早已在訓練日看過他們的作品。

雖然這個業餘創作團隊以「創作室」命名,但其實是「無殼蝸牛」,沒有固定的工作室,甚至沒有固定的成員。創作室一直只有數名核心成員,惟已有逾六十人參與過它的創作,例如訪問當日,除吳俊臣、吳志輝、羅國雄和盧志偉外,還找來一些「老拍檔」 ─ 警長陳志成、警員黎錦文、李俊發一同合照,更邀請到高級督察吳嘉宏和陳子熙當攝影師和燈光指導。

吳志輝說:「我們可以說是一個虛擬創作室,器材都是成員的『私伙』。幸好有很多熱心的上級和同事支持,我們才能完成那麼多的作品。我們絕不因此自滿,在技術和器材方面,仍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平日主要負責攝影和剪接的盧志偉則指出,創作室正不斷從錯誤中學習。他說:「我們原先都沒有受過正統的製作訓練,大家就是覺得『好玩』便走在一起。雖然過程十分辛苦,好像我起初剪幾分鐘的片,便花了十幾個小時,但我們漸漸從中賺取了友誼和經驗,也希望藉此推廣警隊的價值觀。」

吳俊臣說:「始終大家上班的時間都不同,很多成員又已結婚,創作室能維持至今實在非常難得。才華、共同的理想和價值觀都是我們的原動力。」

創作室的作品都圍繞警隊作題才,力求真實之餘,又不乏幽默感,是推廣警隊價值觀的一種途徑。吳俊臣指出:「我們是一種軟力量(soft power),希望以較輕鬆的手法包裝一些嚴肅的課題,藉此向人員,甚至是大眾灌輸正確的價值觀和知識。」

事實上,無論《十年磨劍》、《香港警察2008》,又或其他作品也好,都讓「伙計」欣賞得津津有味,主因是創作室的成員都是警察。成員們以警察的雙眼看警察的世界,訴說同事間的樂與苦,光榮與挫敗,共鳴感由此而生。盧志偉便曾經剪輯過一個音樂短片 ─ 《西九24小時》,短短數分鐘便將西九龍總區同事們的工作情況展現出來,外人實難以做到。

創作室近年協助警隊各部門,製作不少短片或歌曲。不過,成員卻希望繼續以義務性質存在。羅國雄表示:「名份並不重要!其實,警隊和上級已給予我們很多不同形式的資助和支持。得到認同,我們已非常高興。最緊要大家睇得開心,又有得著。」

也正因為創作室是義務性質的存在,在創作意念和方式上,有更大的空間。資源雖然不充裕,但成員們都很有「火」。

吳俊臣指出,創作室手頭上有兩個「重頭戲」,分別是一套有關禁毒的音樂錄像,以及一套有關審慎理財,命名為《火鳳凰》的影片。其中,《火鳳凰》由籌備至完成,歷時逾半年,台前幕後動用逾四十人,對業餘團體來說,實為非常大製作。

吳俊臣說:「對製作的要求越來越高,過程也自然會更辛苦,但也可帶來更大的成功感。其實,警隊還有不少有志又有才能之士,只要大家有共同的目標,組織起來,定能製作出優秀的作品。我們只要還有這團『火』,便可製作更多『警察故事』。」

《警聲》編輯委員會呼籲各警區就任何勵志、感人或富趣味性的真人真事,或類似西九故事系列的「警察故事」踴躍投稿,亦可與《警聲》編輯部聯絡,安排專訪。

    

廣東道627創作室作品曾奪得最佳影片和導演等獎項。

  • 只有中文版


<<返回特寫>> <<返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