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
法人生」系列十:八十后的家书 |
||
今期的「八十后的家书」,心理服务课邀请了曾任职记者,刚加入警队数个 月的女督察梁钰婷,分享她在首一百零五天警务工作的体验和感受。 亲爱的妈妈: 不知不觉间,我已毕业三个半月了。回想在学堂穿著绿色军旗的日子,仍好像昨天的事。现在只当了三个半月「差」,总是觉得自己太「新」,甚么也不懂。但当我 打开办公室的电脑,看著那三十多个不同案件的档案夹,又用了两小时向新出学堂,刚调配到警署的师妹滔滔不绝地讲解工作,我才突然发现,匆匆的三个半月中, 我已不经不觉累积了一点经验。 一百零五天的工作,虽然没有遇到甚么重大事件,但每一宗案件,对我来说,都是刻骨铭心的。第一次处理的夫妻纠纷案件时,女事主与丈夫闹得面红耳赤,甚至有 轻生的念头。我知道一定要把男女事主分开,但女事主是新来港移民,在香港没有亲戚,因此我把她带返警署,并致电各个社福机构,希望为她安排一个暂时容身之 所。虽然过程中处处碰壁,但我跟自己说,必须於更份内完成,免为下更同事带来额外的工作。费尽唇舌,终於找到机构收留她。能为她找到「落脚处」,又给两位 事主制造冷静的空间,好让事情得以降温,我感到十分满足,也许因为警队的介入,防止了一宗家庭惨剧的发生。 处理公众活动的反思
百天工作日志中,经常参与处理公众活动及集会。刚出学堂的小妮子,看著四、五十名「八十后」青年冲过来。他们的猛烈冲击,令我心砰砰的跳,大气电波传递的
全是提高了八度的声线。我在行动后作了深入反思,究竟是自己未作好心理准备应付此等场面、事前想得未够周详、未有设想突如其来的情况,还是自己仍未熟悉处
理公众活动的策略,不知如何善后?认清问题所在,就得改善自己,以应付下一个挑战。近期的一些公众活动,焦点都落在「八十后」。虽是生於同一年代,我却未能思他们所思,感他们所感。我尊重他们表达意见的权利,但不解他们行为背后的目的, 是要控诉社会不公、还是夹杂其他原因? 妈,你知道吗?中联办外,除了怒气,也有奇妙的事。在那儿,我碰到以前电视台的旧同事、老行家、还有大学同学。一年之隔,大家身处同一场合中,却有不同的 身份。看到他们,虽感觉亲切,但碍於工作,不敢跟他们对话,只能用眼神交流。后来一次机缘巧合,我们打开了话题,亦把他们介绍给上司和同僚认识。在等待示 威者进一步行动之际,警察跟记者「打牙骹」,聊聊共同话题,彷佛打破了两者的隔膜。双方少了一点对抗,多了一点沟通。也许在这个平台上,双方在处理公众活 动上也可以建立伙伴关系。 充
实而有满足感
这三个月的日子过得很充实,很满足。妈,全赖你一年前陪我练跑,我才能顺利通过体能测试,有机会当上如此有意义的工作。我期待未来的路,也有信心迎接将来 的挑战。希望你也可以跟我分享警务生涯中的一点一滴,见证女儿於警队内的成长。 |
||
<<返回特 写>> <<返回页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