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如
何处理子女冲突 |
||||
0 张相片 |
||||
父母的误解
兄弟姊妹间发生磨擦,可谓「司空见惯」,父母选择的回应方式,不但影响孩子间的关系,亦对孩子学习待人处事的道理有关键性作用。有些父母对处理孩子的冲突 会有以下的误解: * 年长的一定要迁就年幼的 * 年幼的一定要遵从年长的 * 年幼年长的要一并严厉处罚 * 父母凭直觉判断谁错谁对 * 任由子女大打出手 手足之情:「分享」与「竞争」
事实上,轻微的手足冲突是正常及必然的,更有助孩子成长。手足间有些会亲昵得分不开,感情深厚,但也不一定没有冲突和竞争;相反,常常吵架、打架的手足也 不一定会妒忌及憎恨对方。兄弟姊妹间的亲情与互助、冲突与争斗,甚至支配与敌对,错综复杂。假若手足间无法和睦相处,争吵不休,甚或冲突不断,实在是令父 母十分头疼及烦恼的事。 手足冲突的原因
一般而言,孩子间发生争端的原因如下: 一) 要求平等。很多父母都为「一视同仁」的问题而烦恼,为求平等分配物件,尽量做到「人人有份」,这种做法可能不知不觉地变成规条,孩子事事要求相同待遇,父 母才不算偏心; 二) 物件的拥有权。如弟弟想玩哥哥的玩具,但哥哥不想给他; 三) 大家应遵守的规则,却有例外。例如:谁怎么可以有「特权」、「豁免权」等,父母赋予年长子女管教弟妹的「权力」,也可能影响手足间的亲密情感,或增加冲 突; 四) 父母不必要的比较,鼓吹了他们「竞争」的心态,使孩子的冲突及差异变本加厉。 处理子女间的冲突
* 父母控制自己的情绪 父母处理子女间的争执时,有时会使用过分激烈的情绪或说话,可能会影响孩子的自尊与自信心,因此当父母觉得情绪控制不佳或者压力太大时,试请配偶或其他亲 友协助,分担压力,或暂时放下,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及先观察事件。 * 避免比较 父母应明白每名孩子都是独特的,与其花时间给予他们相同的物质,不如按孩子的需要而给予。他们各有优点和缺点,最重要就是尽量不要在他们面前把他们比较, 因为很容易激起嫉妒心及恶性竞争。父母可以赞赏他们共同的优点,从而加强手足间的联系感。 * 以言行表示一样的爱 父母应多说:「我爱你」、「我好锡你」或透过拥抱等行动来表示对孩子的爱。这令孩子觉得父母不会因兄弟姊妹忽略了自己。这些行为特别适用於家中的长子或长 女,因父母对年幼的孩子会给予较多的照顾。年长的孩子会以为父母不再像以往一般爱自己了。因此,实际行动最能令孩子明白父母对自己的爱是不变的。 * 孩子学习解决手足间的冲突 家长不要怕孩子间的争吵,尽可能先观察及等待,不要立即介入,让孩子先自行处理,反而有助其学懂容忍、独立及慷慨。但当冲突扩大至肢体暴力或者危害安全 时,应立刻停止其暴力冲突,不一定要听其争辩或判定谁对谁错,而要切实告诉他们暴力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只会令大家不悦,建议用其他方式解决。现实生活并没 有完全公平的处理方式,父母不需要强行介入判断是非。 * 提供合作机会 家长可以让子女合作完成一件事情,例如:清洁家居、完成一幅图画、收拾玩具等,增加双方的了解及感情,亦令他们有机会学习和其他人合作完成一件事情。 手足间的争吵,与其说是争吵,倒不如说是竞争,而所争的往往是父母比较疼爱谁。其实手足之间的竞争是成长过程的一部份,这种竞争常常由游戏开始,年幼者听 年长者指挥与分配东西,觉得不公平便开始争吵,之后彼此妥协,其中包含社会化与价值观的建立,对任何学前儿童而言,是一种必经及重要的过程,父母需要做的 是观察,细心了解孩子的需要,才决定介入与否,并利用孩子间的纷争,让他们学习待人处世的道理。 香
港小童群益会
家庭生活教育主任 许巧英
|
||||
<<返回特 写>> <<返回页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