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聆团队」
书籍简报系列分享(五十七)



0 张相片




书名:香港警察 历史见证与执法生涯

作者:何家骐、朱耀光

出版:三联书店;二○一一年五月

如果你常阅读此专栏,会知道笔者集中选读一些励志书籍,并与大家分享作者的理念和处事方式,共同欣赏作者如何引导读者正确面对人生,实践活在当下的真正意 义。

读者可能感到奇怪今期推介有关「香港警察」历史书籍,与「心聆」有何关连?首先,笔者要从此书的作者说起。两名作者长期关注警务工作,但发觉坊间有关香港 警察的书籍不多,而且大都是英文著作,近年才多一些警察自传的读物,因此两位作者希望编写一本能覆盖警队百多年发展的书籍,展现警队不同年代所面对的问 题、工作岗位、改革路向及重大事件。

作者序述:「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介绍开埠初期的香港警队…战后香港警队的重建情况…警队在动乱之后如何加强防暴工作、重组警队职级和架构、打击贪污和 拉近警民距离。下篇则是五位警察的专访…从他们的警察生涯中,我们体会到不同年代当警察的苦与乐,进一步了解香港警队的演变。」

两位作者翻阅和考证大量文献,更访问了八十名不同年代的退休警务人员,以他们的亲身经历,让读者轻松地了解香港警政的发展。

笔者阅读此书初时,也只是抱著「认识多一点有关香港警察发展」的心态,但细阅之下,才发觉自己虽然在警队工作三十年,很多关於警队有趣的童谣和名词,都只 是一知半解,对它们的来历更是「摸不著头脑」,就正如书中所说的「大头绿衣」,为甚么叫「大头」,为甚么叫「绿衣」?其中划分的五个组别又是甚么?过往香 港警队为何招聘巴籍及山东籍人员?「差饷」有甚么用途?招募警员时为甚么要用一根竹棍?为甚么侦缉人员被称为「杂差」?他们和「探长」又有何分别?於偷渡 全盛时期你有否看见过「白海豚」?为何暴徒一看见戴白帽的水警防暴队员便鸡飞狗走?谁是香港警队首位「陀枪师姐」?这么多的「为甚么」,令你有「爱不释 手」的感觉,同时亦解读你心中很多疑惑,顿然对警队增添多一份归属感和自豪感。

当笔者阅读有关一九六七年的动乱时,脑海中再次浮现自己亲身参与处理九十年代的船民中心暴动情景,初时警方的防暴队应召到场,与船民对峙,「骂不还口,打 不还手」,当看见六十年代前辈所面对的苦况,真是感同身受。每当驱赶或拘捕暴徒时,心中更是充满矛盾,一方面我们需要维持治安,平息动乱,但一方面也相信 暴徒只是属於小部分的害群之马,在我们的面前,大部分是逃离家园的难民,他们遵守营规,听从指示,目的也很简单 - 建造一个有希望的家!我们的「进攻」,可能破坏他们的理想和希望,在对抗中,双方会有不同的损伤,这又是我们所追求吗?

笔者对多名已退休多年的前辈,十分欣赏,他们不但为警队作出贡献,更於书中与读者分享非常珍贵的警务经验和稀有图片,使我们再次重温当年景象,聆听他们 「身不由己」的心声,让大众更明白香港警队的发展历程,两名作者的努力绝对值得肯定!

心 聆团队第五队麦桂成撰稿


  • 只有中文版




<<返回特 写>> <<返回页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