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理互聯網
提升快樂的練習(七):學習寬恕之道



1 張相片




正向心理學家Sonja Lyubomirsky在《The How of Happiness》一書中分享了持久快樂的第七個方法 —「學習寬恕」。

寬恕的好處

Sonja Lyubomirsky教授強調,受傷害而憤怒是人性的一部分。寬恕不代表認同或縱容施加傷害的一方,亦不是把傷痛忘記。寬恕是為自己而做的,使我們避免 陷入仇恨的煎熬,也不會墮入因逃避再次受傷害而自我封閉的惡性循環中。因此,寬恕是減輕痛苦及令人前進的最佳策略。有研究證實,簡單的寬恕練習對人的精神 健康有顯著促進作用。

寬恕練習

(一)回顧被人寬恕的經驗。仔細咀嚼初次被人原諒的經驗,當中的情況和感受:對方為何寬恕你?被寬恕的感覺如何?這次經驗,你有何體會和學到甚麼?

(二)練習同理心。如你發覺有些人的行為難以忍受時,嘗試了解當時人背後的情緒、思想和動機。這樣有助理解別人行為背後的因由,從而增加寬恕的能力。

(三)寬恕信件 /想像。選一個你認為可以寬恕的對象去做這個練習。先寫下曾受傷害的事件和你的感受,然後在信末表達你的體諒和寬恕,例如「我現在察覺你當時並非故意傷害 我,我原諒你。」也可以想像當寬恕了對方,你會說什麼?在寬恕前後,你的情緒有什麼變化?

(四)參考別人實踐寬恕的故事。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曼德拉,就曾這樣回應那些以政治罪名使他多次入獄的人:「當踏出監獄的一刻,我知道如果我繼續憎恨他們, 我根本仍在獄中」。聖雄甘地也說過:「以眼還眼只會令整個世界都瞎了」。

學習寬恕,由負面情緒中釋放自己,是善待自己的最佳選擇。心理服務課訪問了行動處處長洪克偉這方面的心得,並與讀者分享。

「退一步,海濶天空」

對洪克偉而言,寬恕是正向的學習過程。每次感到被冒犯時,他習慣以客觀的心態察看事情始末,往往發現真正需要寬恕的情況並不多,反而是修身處世的好機會。

世事因果循環,洪克偉相信每件事情的底蘊總是有跡可尋。遭他人冒犯或攻擊、同事或自己被指工作上出錯,他會從不同角度去全面理解整件事情背後的原委,但焦 點不在對方的過錯,而先由自己出發。

「先反思自己於這件事上有責任嗎?例如,指令是否清晰。如發現是溝通上的誤會,便直接處理問題的根源。」洪克偉省察到自身的不足是問題的部分原因,反而需 要寬恕自己,接納自己並非事事完美。以見一事,長一智的心態,從中學習及領悟,令人生的經歷加上寶貴的一課。

洪克偉也會代入對方的位置去觀其所觀、感其所感。許多時,被冒犯的感覺是源於彼此不同的價值觀、角色、見解或喜好,這些分歧很容易產生「我是人非」的觀 感。洪克偉會自我提醒,勿以自我為中心或以階級自居,堅持他人要順己意行。這些情況需要的不是寬恕,而是放下執著,包容彼此的異同。

誠然,被傷害時自然感到不悅。「但我們可主宰自己的情緒;遇到不如己意就立即埋怨對方去發洩不滿情緒,並非最佳應對方式。」洪克偉的經驗是,隨著對事情有 更透徹的了解和體會,不快的情緒會漸漸消失,寬恕自然而生。

不過,洪克偉強調勿為寬恕而強迫自己去忘記不快事情,罔顧箇中原因,壓抑情緒。這樣,內心的不忿只會繼續滋長,不單未能釋懷,也因未能糾正問題的根源,同 類的事情往往再次重現。只有面對問題,從不快經驗中學習修正,歷史才不會重演。「每類不快事情,在同一人身上及同一環境下,寬恕一次就夠了,如適當處理, 亦應該不需要再有第二次。」

「退一步,海濶天空」,洪克偉以他的自覺和客觀思維退這一步,使他擺脫了不快情緒的牽引及擴闊了容人之量,從中更積累了待人接物的智慧,成就豐盛快樂的人 生。










<<返回特 寫>> <<返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