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九七五年越战结束后,越南难民潮随即爆发。香港一九七九年成为「第一收容港」,大批越南难民乘船蜂涌而至。香港政府一九八八年实施甄别政策,将进入香港 的越南人分为「政治难民」和「船民」,因经济因素进入香港的船民被视作非法入境,需被遣返越南。 由一九七五年至二○○○年,香港共收容二十多万越南人,政府在全港不同地区设立多个营房来安置他们。很多营房是由惩教署负责,但鲜为人知的是一九八九年在 西贡设立的万宜船民中心,是由香港警队协助设计和兴建,并全面管理多年,其后再转交惩教署负责运作。 万宜船民中心
万宜船民中心设於万宜水库西坝一块土地上,由长型铁皮营房组成,羁留约七千名越南船民。船民中心由警队负责管理,营长是一名警司,并由一名总督察级的副营 长协助,另外有近百名督察级及初级警务人员与文职同僚,他们都是由各警区借调人手组合而成。 营房由警队协助设计和兴建,管理人员很早注意到越南船民善於拆除床架铁枝,制造不同类型的武器,例如长矛、短刀等,因此在开营之前,便要求技工用烧焊工具 焊死床架的螺丝位置。由於时间紧迫,部分警员更自发即时学习烧焊,加入这项工作。 中心日间有数十名警员当更,但要管理七千名羁留人士,包括妇女小孩的家庭组合,光是每天安排派发饭餸和处理他们的医疗需要已是一大问题。如果有一批越南人 被送到中心,当值警员必须为每名人士登记身分和搜身、检查行李、安排营仓和派发日用品,工作量相当大。 一般船民中心是禁闭营,船民只能在中心范围内活动。很多被羁留的船民只是无了期等待被遣返,加上营房设施简陋,南北越人又容易引发冲突,所以,在八十和九 十年代,香港各区的营房时有爆发船民暴动事件。 注入康乐和就业元素
万宜船民中心一九八九开始接收越南船民,管理层早已注意到如果处理不善,集体暴力事件会一触即发。除做好防暴准备外,亦关注船民的福利,尝试引入不同的康 乐活动和提供工作机会,作为安全活塞,宣泄羁留人士的集体情绪和过剩精力。 他们的试点对象是小孩,由非政府机构员工及警员带领他们在大坝附近行山。当觉得可行后,再带他们到较远的地方远足,甚至安排他们到北潭涌保良局渡假营游 泳。另外,管理层更联络有心人士捐赠康乐设施,在营地设立游乐场。 为让成人也有康乐活动,在营地组织了足球和排球运动,当然要带他们出营与外面球队比赛并不可行。管理阶层更大胆的尝试是通过志愿机构的协助,在营地兴建工 埸,为羁留人士提供就业机会。 万宜船民中心尝试为船民提供康乐活动和就业机会,注重船民福利及医疗,有效收集情报,确实减少了罪案发生,严重事件及集体打斗亦少。曾於一九八九年在该中 心任副营长的麦桂成有感而发:「管理船民中心最重要是尊重,他们虽然是羁留人士,但他们都是人,只要在能力范围内尽量满足他们的需要,他们亦会配合我们的 工作!」 本栏再次推出由警务处退役同僚协会资深会员提供资料,香港大学犯罪学中 心何家骐博士和朱耀光博士负责撰写有关香港警政历史变迁过程,与读者分享。今期提供资料的前辈为麦桂成。 ![]()
|
|||
<<返回新闻>> <<返回页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