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聲

0 張相片

書名:于丹《論語》心得

作者:于丹

出版:中華書局;二〇〇六年十一月
 
二千五百多年前,孔子的教學和待人處世經驗,被學生記錄下來,匯集編篡成《論語》。作者透過現代的觀點與角度,以深入淺出的手法解讀《論語》,並將它分為七大領域,與讀者分享。
 
第一篇「天地人之道」
 
孔子通常以循循善誘的方法引導學生,這種謙和的態度,正是儒家的一種信念力量,協助我們創建和諧社會。這不僅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還包括大地萬物之間的和諧。作者闡述:「《論語》的思想精髓就在於天之大、地之厚的精華融入人的內心,使天、地、人成為一個完美的整體,人的力量因而無比強大。」亦即是「天時、地利、人和」乃國家興旺的基石,現今人民生活得好與不好,不單是以國民生產總值為標準,還要看他們的幸福指數,心境是否保持恬靜,家庭是否和睦。
 
第二篇「心靈之道」
 
這篇教導我們如何正確應對人生的遺憾,承認現實中存在不足,不要糾纏在其中,否則便成為內心的陰影。正如孔子所說:「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但他也強調:「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即是說我們內心應有道義,有所約制,反省自己的錯誤,並且勇於改正,能做到每日「三省吾身」,就是儒者所倡導的真正勇敢。
 
第三篇「處世之道」
 
《論語》告誡我們,無論對親友或上司,都要尊重對方的私人生活空間,保持適當距離。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盡早成為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但保持互相尊重;對待工作,也要做好本份,不做不該做的事,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少說多做,與其怨天尤人,不如反躬自省。
 
第四篇「君子之道」
 
做君子的大前提,就是做一個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會定位,從身邊做起,從今天做起,讓自己成為內心完善的人。君子走的是一條適宜的正路,承擔社會責任。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即是說君子能團結照顧很多人,不會結成小圈子。
 
第五篇「交友之道」
 
《論語》指:「益者三友,損者三友」。三種好朋友是指正直、寬容、見聞廣博的朋友,而壞朋友,就是阿諛逢迎、巧言令色和言過其實的人。不同年齡階段,所交的朋友並不一樣。孔子鼓勵我們結交益友,以完善品德,提高修養,豐富內涵。
 
第六篇「理想之道」
 
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重要性,有了良好的內心修養,就能更好地為社會服務。
 
第七篇「人生之道」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以好學為起點,在三十歲時以加法生活,並在社會座標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四十歲後,開始以減法生活,捨棄不是真正需要的東西;五十歲時,應該有一種內心的定力,做到不怨天,不尤人;到六十歲,就是不論甚麼話都得聽得進去,能站在發言者的立場去想問題;人到七十,當所有的規矩都變為習慣時,就能從心所欲,亦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心聆團隊」第五隊麥桂成供稿
 
● 只有中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