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聲

0 張相片

書名︰父母老後為甚麼總是那麼固執?


作者︰佐藤真一;林美琪譯


出版︰木馬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二〇一四年四月


坊間有很多親子書籍,大多數都是教導父母如何照顧子女,但是當成年子女要承擔家務工作時,又是否準備好去照顧進入高齡的父母?作者長期鑽研長者心理學,明白長者隨著生理和心理的變化,在有限的時光一定想抓住些甚麼,此刻若有人規勸、阻攔,他的堅持就被看待為「固執」了。因此,作者以生動的事例,帶我們輕鬆回想自己的經驗,進而理解長輩的行為。此書帶領讀者探討長者的內心世界,協助長輩從「抗老」到「服老」,在生活上掌握自主權,加強社交互動,調適心境。


我們觀察人的一生,兒童時期快速發育,但到某個時間點就停止發育了。然後會有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幾乎沒甚麼變化,一直到某個時間點才再次老化。人對老化這件事基本上是持負面觀感的,因此心態上不願變老。美國一項調查顯示,成人多覺得自己比實際年齡年輕。年齡愈大,實際年齡與自己的主觀年齡落差就愈大。六十歲的男性會覺得自己差不多是四十五歲;女性則認為自己只有三十八歲。正是這個主觀年齡和實際年齡的落差,讓人覺得長者總不自量力。不過,並非不自量力就不好,若主觀年齡較年輕,正正就是積極活下去所需的心理狀態。


長者較容易關注正面的事情,好讓自己保持正向心態度過晚年。長者的記憶能力較差,所以無法詳實地記得所有內容。這也未必是壞事,可把負面的記憶淡忘。當心情不佳時,不妨聽聽喜歡的音樂,盡可能保持正面的好心情,就更能減少不愉快的記憶。


當長者被勸說不要開車時,總是一臉不悅,原因是他認為「我是有能力的」,根本沒意識到危險。若要他交回駕駛執照,就等於放棄「隨心所欲過生活」,減低「自我效能感」。因此他會反抗而更為頑固。所以,年輕一輩要重視長者的不安感,要讓他們自發性地朝不開車的方向思考,也鼓勵他們去參加有興趣的活動,以提升「自我效能感」。


在心理學研究上,長壽的人有一共通性格,就是「用自己的方式去做自己決定的事」。換句話說,就是「能夠自主」,亦能保有一定程度的「幸福感」。因此,長者任性,就更有生存的意志。


有些人可能不久前還生龍活虎,但突然老了很多。喪偶是一個明顯原因,另外是常被指失誤。不斷被別人說「記性差」,長者就會很在意,漸漸失去自信。不知不覺中,生存意志就重重跌下來了。另外,長者自尊心也很高的。自我評價愈高的人,脾氣就愈大。無法接受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處處碰壁,因而會為芝麻小事而抓狂,也會愛去管他人的閒事,抱持「我是有用的」心態,希望得到「社會認同」。


作者強調,被人家照顧也不錯。只要保有自主權,就可做個「幸福的銀髮族」,如安老院準備好餐點,如果要規定時間讓長者進食,不如讓長者覺得自己餓了而想吃,這樣他們就能獲得較大滿足感。另外,人會隨著老化而降低智力,如計算速度、資訊處理能力等。但在理解力、洞察力這類基於經驗而獲得的能力,便不會衰退,所以我們看到過去的村中長老能夠洞悉全盤狀況,有強大決策力。因此,長者可常外出和別人交談、親近大自然、接觸新事物、閱讀或看電影,動腦又動心,提升適應能力!


「心聆團隊」第五隊麥桂成供稿


● 只有中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