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聲

0 张相片

书名∶父母老后为甚么总是那么固执?


作者∶佐藤真一;林美琪译


出版∶木马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二〇一四年四月


坊间有很多亲子书籍,大多数都是教导父母如何照顾子女,但是当成年子女要承担家务工作时,又是否准备好去照顾进入高龄的父母?作者长期钻研长者心理学,明白长者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在有限的时光一定想抓住些甚么,此刻若有人规劝、阻拦,他的坚持就被看待为「固执」了。因此,作者以生动的事例,带我们轻松回想自己的经验,进而理解长辈的行为。此书带领读者探讨长者的内心世界,协助长辈从「抗老」到「服老」,在生活上掌握自主权,加强社交互动,调适心境。


我们观察人的一生,儿童时期快速发育,但到某个时间点就停止发育了。然后会有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几乎没甚么变化,一直到某个时间点才再次老化。人对老化这件事基本上是持负面观感的,因此心态上不愿变老。美国一项调查显示,成人多觉得自己比实际年龄年轻。年龄愈大,实际年龄与自己的主观年龄落差就愈大。六十岁的男性会觉得自己差不多是四十五岁;女性则认为自己只有三十八岁。正是这个主观年龄和实际年龄的落差,让人觉得长者总不自量力。不过,并非不自量力就不好,若主观年龄较年轻,正正就是积极活下去所需的心理状态。


长者较容易关注正面的事情,好让自己保持正向心态度过晚年。长者的记忆能力较差,所以无法详实地记得所有内容。这也未必是坏事,可把负面的记忆淡忘。当心情不佳时,不妨听听喜欢的音乐,尽可能保持正面的好心情,就更能减少不愉快的记忆。


当长者被劝说不要开车时,总是一脸不悦,原因是他认为「我是有能力的」,根本没意识到危险。若要他交回驾驶执照,就等于放弃「随心所欲过生活」,减低「自我效能感」。因此他会反抗而更为顽固。所以,年轻一辈要重视长者的不安感,要让他们自发性地朝不开车的方向思考,也鼓励他们去参加有兴趣的活动,以提升「自我效能感」。


在心理学研究上,长寿的人有一共通性格,就是「用自己的方式去做自己决定的事」。换句话说,就是「能够自主」,亦能保有一定程度的「幸福感」。因此,长者任性,就更有生存的意志。


有些人可能不久前还生龙活虎,但突然老了很多。丧偶是一个明显原因,另外是常被指失误。不断被别人说「记性差」,长者就会很在意,渐渐失去自信。不知不觉中,生存意志就重重跌下来了。另外,长者自尊心也很高的。自我评价愈高的人,脾气就愈大。无法接受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处处碰壁,因而会为芝麻小事而抓狂,也会爱去管他人的闲事,抱持「我是有用的」心态,希望得到「社会认同」。


作者强调,被人家照顾也不错。只要保有自主权,就可做个「幸福的银发族」,如安老院准备好餐点,如果要规定时间让长者进食,不如让长者觉得自己饿了而想吃,这样他们就能获得较大满足感。另外,人会随着老化而降低智力,如计算速度、资讯处理能力等。但在理解力、洞察力这类基于经验而获得的能力,便不会衰退,所以我们看到过去的村中长老能够洞悉全盘状况,有强大决策力。因此,长者可常外出和别人交谈、亲近大自然、接触新事物、阅读或看电影,动脑又动心,提升适应能力!


「心聆团队」第五队麦桂成供稿


● 只有中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