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趨勢
隨著網絡資訊發達,愈來愈多求職者將眼光投向海外,尋找更高收入與發展空間。然而,一些打著「出國工作」、「高薪免經驗」旗號的職位,實際卻是跨國人口販運、網絡詐騙的入口。尤其以緬甸「KK園區」為代表的詐騙據點,更被視為東南亞最大規模的非法營運區。本文將集中探討此類海外工作騙案的特點,讓求職者辨別真假,遠離陷阱。

誘人包裝下的真實海外工作騙案
偽裝成合法企業,實則陷阱重重
海外工作騙案之所以難以辨識,主要原因在於其高度包裝,從招聘廣告到面試流程都營造出專業形象。騙徒會利用以下方式進行偽裝:
1. 招聘信息高度「專業化」
- 使用英文職稱如「Overseas Customer Service」、「Data Entry Officer」
- 附上「辦公室環境」圖片、制服照、甚至虛構的 LinkedIn 公司頁面
- 標榜「包機票、包住宿」、「提供工作簽證」、「晉升空間大」

2. 使用合法平台與真實資料混合
- 在招聘網站(如Indeed、JobsDB)投放資訊,再轉移至WhatsApp或Telegram聯絡
- 公司名稱可能與現有合法企業相似,令人混淆
- 所附合約或報到信有正式格式、印章、電子簽名等元素
👉 目的:讓求職者放下戒心,認為此職位「有根有據」、「風險低」。
海外工作騙案的六大特點
從條件、溝通到控制手段的完整設計
特點一:薪酬遠高於市場水平
- 開出的月薪往往遠超正常行情,例如:緬甸工作$2000美金/月、柬埔寨客服月入港幣$30,000。
- 無需經驗、即日上班、包機票住宿等吸引字眼層出不窮。
👉 風險點: 工作條件過於理想,應與實際行情比較,發現不符時要特別警覺。
特點二:工作內容模糊,描述籠統
- 多數職位以「客服」、「助理」、「遊戲推廣」為名,但實際內容未明說。
- 面試時回應籠統,拒絕進一步詳細說明,僅強調「簡單、穩定、有培訓」。
👉 風險點: 一份好工作應有具體崗位描述、日常職責、評估標準,否則容易淪為人身控制的工具。
特點三:過度強調「急聘」與「限時機會」
- 用「只剩最後一名額」、「一星期內報到」、「競爭激烈」等語言施壓。
- 目的在於令應徵者來不及思考、求證便匆忙決定出發。
👉 風險點: 合理工作招聘期應有選擇餘地,任何「要馬上答覆」的壓迫都要引起懷疑。
特點四:安排行程與出境過程全由對方主導
- 騙徒安排機票、接機、旅遊簽證等,甚至派人護送至邊境。
- 一到目的地即收走護照與手機,切斷與外界聯繫。
👉 風險點: 任何聲稱「幫你辦妥出境文件」或「入境後公司接應」的安排,都是控制行動的前奏。
特點五:進入「工作地點」即遭非法拘禁
- 大量案例顯示,一抵達KK園區或其他類似園區即被限制行動,個人財物被沒收。
- 拒絕工作即遭體罰、禁食、轉賣至其他詐騙園區,甚至遭性暴力對待。
👉 風險點: 所有「園區封閉式管理」、「需入住公司宿舍」等安排,均可能是強迫勞動的偽裝。
特點六:脫身代價高昂,被索贖金或轉賣
- 如受害人試圖逃跑,需向園區支付「解約金」、「違約金」,動輒數千至數萬美元。
- 有些人甚至被當「奴隸」轉手至其他犯罪組織繼續控制。
👉 風險點: 真正合法企業不會以金錢阻止員工離職,更不可能剝奪個人自由。
受害人的共通經歷與心理誤區
根據多國媒體與人權組織訪談,大部分受害人具備以下共通點:
- 年齡偏低、經濟壓力大
- 求職經驗不足、缺乏警覺
- 誤信親友推薦或社交平台廣告
- 過度信任面試過程中的「人情味」與承諾
這些因素令他們在面對極不合理的工作條件時,仍選擇相信對方。受害者大多表示「當時只是想試試」、「想儘快賺錢還債」,忽略了常識與安全警號。
如何辨識騙案特徵並自保?
✅ 查核公司背景:
- 使用香港公司註冊處、LinkedIn、外國政府商業登記資料核實。
- 搜尋關鍵詞如「公司名稱+詐騙」、「園區詐騙+職位名稱」。
✅ 盡可能選擇政府或大型平台的職位資訊:
- 包括出入境流程、住宿安排、工作地點詳細地址與聯絡人。
✅ 出發前與家人或朋友保持聯繫並留下完整資料:
- 包括公司聯絡資料、行程、住宿地址,必要時開啟即時定位功能。
✅ 如有懷疑,及早求助或報警
- 可致電18222防騙易熱線、或直接向香港警方報案以保障自身權益。
常見問題 FAQ
A: 警惕「免經驗高薪」、「包機票住宿」等誘人條件,查核公司背景,避免模糊職位與急迫招聘。
A:
- 審查公司背景
- 保護個人資料
- 提防入職前要求付款
- 慎用通訊平台求職
- 向可信機構查詢與報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