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趨勢
近年多宗發生在緬甸「KK園區」的求職騙案,引發社會高度關注。騙徒以「高薪海外職位」為名,誘騙受害人出國,結果卻遭囚禁、強迫從事詐騙工作,甚至遭受暴力對待與人口販賣。這類騙案不但摧毀了不少人的人生,更發展出跨國詐騙集團結合網絡平台、虛假廣告與心理操控的新型犯罪模式,求職者必須更謹慎,提防受騙。

防範KK園區網上求職騙案 5大方法
一、建立基本警覺:從心理預防開始
🙅♂️ 1. 切勿輕信「高薪、簡單、免經驗」的工作
詐騙廣告常聲稱:
- 月薪美金$2000起
- 提供住宿、膳食、交通
- 不需學歷、不需經驗
- 工作內容簡單輕鬆
這些條件往往與實際工作市場不符,目的是吸引經濟壓力大的求職者。請記住:過於理想的工作通常就是陷阱。
🧠 2. 了解騙徒的心理操控手法
KK園區等跨國詐騙集團會利用:
- 「限時報名」、「機會難得」等語言壓力
- 「公司幫你全程安排」的便利誘導
- 「不能告訴他人,合約有保密條款」的封閉手段
這些話術都是為了打斷你的判斷力,隔絕你與外界溝通,務必要保持清醒。
二、辨識可疑職位:從廣告到溝通的紅色警號
1. 廣告內容異常完美
- 薪金遠高於當地行情(例如:緬甸月薪USD$3000)
- 職位名稱含糊,如「專員」、「推廣助理」、「遊戲客服」
- 無需經驗卻聲稱能晉升管理職
👉 防範對策: 使用網上薪資比較平台或查閱當地薪酬水平資料,驗證職位是否屬實。
2. 聯絡方式不正式
- 只提供WhatsApp、Telegram等聯絡方式
- 沒有公司電郵、網站、註冊資料
- 對公司背景的回答閃爍其詞
👉 防範對策: 查核公司是否有官方網站與清楚的營業註冊資料,可利用香港公司註冊處(www.cr.gov.hk)查詢。
3. 過程太快、催促決定
- 短短幾天內完成面試、錄用、出發安排
- 不容你告訴家人或朋友
- 一再催促你簽合約、辦簽證
👉 防範對策: 所有合法公司都會給求職者考慮與查詢時間。只要對方催促,請即停步。
三、事前查證:有效的自我保護程序
1. 查核公司背景
- 在Google、Facebook或LinkedIn查閱公司評價與實體位置
- 搜尋「公司名稱+詐騙/詐欺/KK園區」等關鍵字
2. 審慎看待合約與工作細節
- 合約用語是否過於模糊?
- 是否明確說明職位地點、工時、職責?
- 合約有否附加罰則、解約金或轉讓條款?
3. 保留所有對話紀錄與證據
- 留下招聘廣告截圖、合約副本、通訊紀錄
- 若發現可疑,可交予警方或入境事務處作參考
四、如被安排出境🛫,應注意的三大重點
1. 切勿交出護照與證件
即使對方聲稱是「辦理入境手續」、「公司資料登記」,亦不應交出原件或密碼。
2. 告知家人與朋友詳細行程
包括航班、目的地地址、接機聯絡人資料,必要時可開啟手機共享定位功能。
3. 抵達當地後應主動與親友報平安
若在機場或酒店便感到可疑,應立即聯絡當地使領館或警方,不要讓騙徒「接應」。
五、萬一陷入困局,如何自救?
1. 嘗試與外界聯絡
- 設法取得手機、Wi-Fi或借用他人設備發出求救
- 使用安全通訊App如Signal、Telegram,將求救訊息傳給信任人士
2. 聯絡領事館或報警
- 香港入境事務處:+852 1868(24小時熱線)
- 就近中國領事館/特區政府支援小組
- 如有懷疑,及早求助或報警可致電18222防騙易熱線、或直接向香港警方報案以保障自身權益。
3. 避免激怒控制者,尋找脫身時機
根據部分成功逃出的受害人回憶,表面服從、私下觀察逃生路線是可行策略。保持冷靜、靈活應對,是爭取機會的關鍵。
常見問題 FAQ
A: 求職騙案是指不法分子以提供虛假或誤導性的就業機會為名,誘騙求職者提供金錢、個人資料、銀行賬戶資料,甚至從事非法或危險行為。騙徒往往包裝成正當企業或「HR」,利用求職者急於工作的心理設下陷阱。
A:
- 審查公司背景
- 保護個人資料
- 提防入職前要求付款
- 慎用通訊平台求職
- 向可信機構查詢與報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