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声

脱下法庭的假发与黑袍,换上笔挺的警察制服—这是执业大律师绍轩的日常切换。白天,他在法庭为当事人辩护,言辞犀利;夜晚,他作为辅警,穿梭于北角街头,成为社区的守护者。这份独特的「双面」人生,源于一个重燃的警察梦。


「从小就是警察粉丝,爱看侦探推理小说,总幻想着自己化身探员伸张正义。」绍轩笑着回忆。虽然曾因体能未达标而暂时放下警队理想,但他发现法律工作与刑事调查密不可分,遂努力成为大律师。频繁与警务人员接触的经验,让他更深切体会警务工作的意义与挑战,也重新点燃心中那份向往。在好友鼓励下,他于二零二四年毅然投考辅警,并在今年五月毕业,获派驻北角分区。


身份的转换,带给绍轩前所未有的视角冲击。当他从盘问证人的「大状」,转换位置以警察身分站上证人席时,感受尤为深刻。「作为律师,我会严格审视控方证据是否充分、程序是否严谨,力求案件『无懈可击』。但当自己成为搜证、处理案件的第一线警察,才真切体会到要达到律师眼中『完美』的标准,过程是多么艰巨与复杂。」这种「换位」体验,不仅让他深刻理解执法人员的难处,更时刻鞭策自己在执勤时,必须以法律人的严谨审视每一个细节,力求避免程序瑕疵。


绍轩的法律专业,成为他辅警工作中的独特利器。公共关系部今年收到的一则获表扬的「好警察故事」,主角正是他。当时他处理一对老夫妇因楼上单位长期渗水未获解决的纠纷报案。绍轩没有停留于表面调解,他运用专业知识,清晰指引老夫妇向渗水投诉调查联合办事处求助,并建议他们申请具有法律效力的「妨扰事故通知」,透过法律途径解决多年困扰。「能将所学的法律知识,应用在最前线直接帮助市民,那种满足感难以言喻!」


然而,辅警经历也给这位熟知法理的大律师上了重要一课——「情」的重量。在处理一宗令人心碎的女童自杀案件时,负责为家属录口供的绍轩,深深感受到那份无助与悲痛。「在法庭上看到犯人定罪入狱、家属分离的场面,或许已有些职业麻木,但这次经历让我彻底明白,无论是大状还是警察,我们手中处理的从来不只是一份档案、一宗案件,而是一个个真实的人生,甚至是他人生命的转折点。」这份体悟,让他坚信「法理情」缺一不可:「在坚守法理的同时,必须怀抱同理心,真心实意地为市民服务。」


公共关系部「说好警察故事」平台设立一周年,持续鼓励人员主动分享身边同事的好人好事。过去一年,经评审合适的故事,除已在《警声》及警队社交媒体发表外,亦曾见于《星岛日报》、《文汇报》、《大公报》及凤凰卫视等媒体采访报道,呈交故事的同事亦已获助理处长(公共关系)发出嘉许。


「说好警察故事」特备展


公共关系部将于八月一日至三十一日在警察体育游乐会举办「说好警察故事」特备展,以「好警察 • 好故事 • 随处见」为主题,回顾多年来超过400个「好警察故事」,欢迎各位同事到场参观打卡。


公共关系部诚挚邀请所有警务人员,继续发掘并分享身边同事的「好警察故事」,共同塑造警队正面形象。您的好人好事分享,可透过以下途径递交:


电 邮 :goodpolicestory@police.gov.hk


热 线 :5664-9305


P-Chat :发送讯息至 #goodpolicestory


执业大律师绍轩今年当上辅警,成为社区守护者。
执业大律师绍轩今年当上辅警,成为社区守护者。
绍轩表示无论作为律师还是警察,都应该「法理情」兼备,为市民服务。
绍轩表示无论作为律师还是警察,都应该「法理情」兼备,为市民服务。

 

《警声》编辑委员

公共关系部署理总警司 黄冰冰(主席)
公共关系部首席新闻主任(宣传及刊物) 张雅辉
公共关系部总督察(传媒关系) 谭敏姬
港岛总区训练及职员关系主任 胡安妮
东九龙总区训练及职员关系主任 李沛贤
西九龙总区训练及职员关系主任 吴倩侬
新界南总区训练及职员关系主任 麦嘉宝
新界北总区训练及职员关系主任 黄可谋
水警总区训练及职员关系主任 李佩娴
人事部总督察 林恺聪
警察学院总督察 区洛婷
刑事总部高级督察 许安盈
警察牌照课总督察 郭志濠
行动部总督察 何世康
资讯系统部总督察 林浩铭
反恐专责组总督察 阮嘉仪
员佐级协会代表 梁译骏
总务及发展组行政主任 余嘉颖

 

编辑部

编辑: 王嘉慧(2860-6171)
范泳茵(2860-6172)
杜国豪
黄玉麟
摄影: 江智骞(2860-6174)
叶兆奇(2860-6175)
传真: 2200-4310
地址: 香港湾仔军器厂街一号
警察总部警政大楼十楼
警队网址: www.police.gov.hk
电邮: sio-offbeat-pr@police.gov.hk
第1286期截稿日期: 二零二五年七月二十四日(下午六时前)
第1287期截稿日期: 二零二五年八月七日(下午六时前)


有意投稿的人员请在警察内联网上《警声》的页面参阅投稿须知。


香港警务处公共关系部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