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下法庭的假髮與黑袍,換上筆挺的警察制服—這是執業大律師紹軒的日常切換。白天,他在法庭為當事人辯護,言辭犀利;夜晚,他作為輔警,穿梭於北角街頭,成為社區的守護者。這份獨特的「雙面」人生,源於一個重燃的警察夢。
「從小就是警察粉絲,愛看偵探推理小說,總幻想著自己化身探員伸張正義。」紹軒笑著回憶。雖然曾因體能未達標而暫時放下警隊理想,但他發現法律工作與刑事調查密不可分,遂努力成為大律師。頻繁與警務人員接觸的經驗,讓他更深切體會警務工作的意義與挑戰,也重新點燃心中那份嚮往。在好友鼓勵下,他於二零二四年毅然投考輔警,並在今年五月畢業,獲派駐北角分區。
身份的轉換,帶給紹軒前所未有的視角衝擊。當他從盤問證人的「大狀」,轉換位置以警察身分站上證人席時,感受尤為深刻。「作為律師,我會嚴格審視控方證據是否充分、程序是否嚴謹,力求案件『無懈可擊』。但當自己成為蒐證、處理案件的第一線警察,才真切體會到要達到律師眼中『完美』的標準,過程是多麼艱鉅與複雜。」這種「換位」體驗,不僅讓他深刻理解執法人員的難處,更時刻鞭策自己在執勤時,必須以法律人的嚴謹審視每一個細節,力求避免程序瑕疵。
紹軒的法律專業,成為他輔警工作中的獨特利器。公共關係部今年收到的一則獲表揚的「好警察故事」,主角正是他。當時他處理一對老夫婦因樓上單位長期滲水未獲解決的糾紛報案。紹軒沒有停留於表面調解,他運用專業知識,清晰指引老夫婦向滲水投訴調查聯合辦事處求助,並建議他們申請具有法律效力的「妨擾事故通知」,透過法律途徑解決多年困擾。「能將所學的法律知識,應用在最前線直接幫助市民,那種滿足感難以言喻!」
然而,輔警經歷也給這位熟知法理的大律師上了重要一課——「情」的重量。在處理一宗令人心碎的女童自殺案件時,負責為家屬錄口供的紹軒,深深感受到那份無助與悲痛。「在法庭上看到犯人定罪入獄、家屬分離的場面,或許已有些職業麻木,但這次經歷讓我徹底明白,無論是大狀還是警察,我們手中處理的從來不只是一份檔案、一宗案件,而是一個個真實的人生,甚至是他人生命的轉折點。」這份體悟,讓他堅信「法理情」缺一不可:「在堅守法理的同時,必須懷抱同理心,真心實意地為市民服務。」
公共關係部「說好警察故事」平台設立一周年,持續鼓勵人員主動分享身邊同事的好人好事。過去一年,經評審合適的故事,除已在《警聲》及警隊社交媒體發表外,亦曾見於《星島日報》、《文匯報》、《大公報》及鳳凰衛視等媒體採訪報道,呈交故事的同事亦已獲助理處長(公共關係)發出嘉許。
「說好警察故事」特備展
公共關係部將於八月一日至三十一日在警察體育遊樂會舉辦「說好警察故事」特備展,以「好警察 • 好故事 • 隨處見」為主題,回顧多年來超過400個「好警察故事」,歡迎各位同事到場參觀打卡。
公共關係部誠摯邀請所有警務人員,繼續發掘並分享身邊同事的「好警察故事」,共同塑造警隊正面形象。您的好人好事分享,可透過以下途徑遞交:
電 郵 :goodpolicestory@police.gov.hk
熱 線 :5664-9305
P-Chat :發送訊息至 #goodpolicestory
《警聲》編輯委員會
公共關係部署理總警司 | 黃冰冰(主席) |
公共關係部首席新聞主任(宣傳及刊物) | 張雅輝 |
公共關係部總督察(傳媒關係) | 譚敏姬 |
港島總區訓練及職員關係主任 | 胡安妮 |
東九龍總區訓練及職員關係主任 | 李沛賢 |
西九龍總區訓練及職員關係主任 | 吳倩儂 |
新界南總區訓練及職員關係主任 | 麥嘉寶 |
新界北總區訓練及職員關係主任 | 黃可謀 |
水警總區訓練及職員關係主任 | 李佩嫻 |
人事部總督察 | 林愷聰 |
警察學院總督察 | 區洛婷 |
刑事總部高級督察 | 許安盈 |
警察牌照課總督察 | 郭志濠 |
行動部總督察 | 何世康 |
資訊系統部總督察 | 林浩銘 |
反恐專責組總督察 | 阮嘉儀 |
員佐級協會代表 | 梁譯駿 |
總務及發展組行政主任 | 余嘉穎 |
編輯部 |
|
編輯: | 王嘉慧(2860-6171) |
范泳茵(2860-6172) 杜國豪 黃玉麟 |
|
攝影: | 江智騫(2860-6174) 葉兆奇(2860-6175) |
傳真: | 2200-4310 |
地址: | 香港灣仔軍器廠街一號 警察總部警政大樓十樓 |
警隊網址: | www.police.gov.hk |
電郵: | sio-offbeat-pr@police.gov.hk |
第1286期截稿日期: | 二零二五年七月二十四日(下午六時前) |
第1287期截稿日期: | 二零二五年八月七日(下午六時前) |
有意投稿的人員請在警察內聯網上《警聲》的頁面參閱投稿須知。
香港警務處公共關係部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