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網上起底?|尊重私隱與守護網絡安全, 一起防止起底罪行

電話騙案手法示意圖

簡介

在網絡世界中,每個人都應擁有基本的尊嚴與私隱。近年來,「網上起底」(俗稱 doxxing)問題日益嚴重,有人透過互聯網惡意公開他人資料,導致受害者身心受創。警方提醒市民:起底不僅傷人,更可能觸犯法律。只要大家齊心守法、互相尊重,我們便能共建安全、負責任的網絡空間。

《警聲百二秒》截圖。

一、什麼是「網上起底」?

「網上起底」是指透過搜尋引擎、社交媒體、匿名討論區、登記冊、通訊軟件等平台,搜集並在未經當事人同意下公開個人或其親友的私隱資料,甚至配合攻擊性言論或威脅行為。

常見被披露的資料包括:

🪪 身分證號碼、出生日期;

📭 電話號碼、住址;

🏢 工作單位、學校、家人姓名;

🤳私人照片、對話紀錄或截圖。

這些行為一旦成為騷擾或勒索的工具,便會對受害人構成長期壓力和恐懼,有些更要搬家、離職,甚至影響家人生活。

二、起底屬刑事罪行,切勿以身試法

為應對網上起底行為,香港於2021年修訂《個人資料(私隱)條例》,加入針對「起底」的條文。重要規定如下:

兩級罪名制度:

  • 第一級罪行 - 循簡易程序審訊 (PDPO 第64(3A)條):指無資料當事人同意下,意圖或罔顧會導致當事人或其家人蒙受「指明傷害」而公開個人資料者。定罪後可處罰款 HK$100,000 及監禁 2 年 ;
  • 第二級罪行 - 可循公訴程序審訊 (PDPO 第64(3C)條):若上述披露行為導致實際「指明傷害」,可構成更嚴重的起底罪。定罪後可處罰款 HK$1,000,000 及監禁 5 年。

法律定義的「指明傷害」包括:

  • 騷擾、恐嚇、威脅;
  • 身心受創;
  • 合理憂慮安全;
  • 財物損失等。

若有人違反法院就個案發出的禁制令,亦可能被控藐視法庭,甚至即時監禁。

起底給受害人帶來憂慮、困擾及沉重的壓力,而受害人的名譽亦往往受到損害。受害者可提出民事訴訟,向「起底」者追討賠償。

三、私隱專員與警方可主動介入

根據修訂條例,私隱專員可主動展開調查及刑事檢控,並可:

  • 要求移除涉案內容;
  • 發出「停止披露通知」給平台管理方或個人;
  • 與警方聯合行動,保護受害人安全。

四、實際例子

女護士起底警員資訊被裁定社會服務令

2021年2月,一名女護士在診所電腦上將警員的姓名、身份證號碼、生日與電話張貼至 Instagram,被法院判處240小時社會服務令。

五、如遇起底,請即採取行動

1. 舉報至私隱專員公署(PCPD):

  • 可透過網上表格或電話通報,提供資料截圖與網頁連結;

2. 報警處理:

  • 如懷疑被起底或受到威脅,請保留所有證據(時間、內容、對話紀錄)並即時報案;

3. 向法庭申請禁制令:

  • 律師可代為申請針對網上帳戶、平台或涉事人的禁制令,制止資料進一步流傳;

4. 申請平台移除內容:

  • PCPD有權要求平台移除涉事內容,市民亦可主動使用平台舉報系統;

5. 尋求心理及法律支援:

  • 如感到情緒受困,請向社工、輔導機構或NGO求助,並考慮法律行動追討損失。

六、預防比補救更重要:你的私隱你掌握

警方呼籲市民:

  • 設定社交帳戶為「私人」模式;
  • 避免公開電話、住址、學校等敏感資料;
  • 審慎發文及回應爭議貼文,勿留下可被誤解的網絡痕跡;
  • 提醒子女與親友關注網絡安全與尊重他人私隱。

你的一鍵,可能改變別人一生

「起底」不只是惡作劇,更可能是刑事行為。香港的法律已為市民提供清晰保障與執法框架。警方鼓勵每位市民在使用互聯網時,心存善意、尊重他人、守望相助,共建和諧的網上社群。

如發生罪案,可聯絡就近警署報案。如需緊急協助,請致電999。

常見問題 FAQ

Q: 什麼是「網上起底」?

A: 網上起底指未經當事人同意,透過網絡平台公開個人或親友的私隱資料,如身份證號碼、電話、住址等,並可能配合威脅或攻擊性言論,對受害者造成身心傷害。

Q: 受害人可以如何求助?

A: 可向私隱專員公署舉報,警方報案,申請法庭禁制令,要求平台移除涉事內容,並尋求心理及法律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