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欺凌防治指南|認識網絡欺凌及如何建立健康網絡環境

電話騙案手法示意圖

簡介

在資訊科技高度發展的今天,互聯網已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網絡的匿名性與傳播速度亦衍生出不少隱藏風險,其中之一便是令人憂慮的「網絡欺凌」。

一、什麼是網絡欺凌?

網絡欺凌(Cyberbullying)指的是有人利用網上平台,例如社交媒體、即時通訊程式或討論區,對他人作出羞辱、攻擊或排擠的行為。與傳統的面對面欺凌不同,網絡欺凌沒有時間與空間限制,受害人即使身處家中亦難以逃避,對其心理健康與生活質素構成深遠影響。

常見形式包括:

  • 發布辱罵或不實資訊;
  • 假冒他人帳號發布惡意言論;
  • 洩露個人私密資料;
  • 散播虛假謠言,煽動他人排擠受害者。


《警聲百二秒》截圖。

二、真實案例帶出的警惕性

1. 中學生遭網絡排擠

一名中學生因與同學意見不合,遭人於社交平台發布惡意貼文攻擊,甚至散播失實資訊。該學生因長期受壓,出現焦慮及抑鬱症狀,最終需接受心理輔導。

2. 名人受匿名攻擊

某網絡紅人因影片言論爭議,引來大量匿名用戶留言辱罵,其電郵亦遭惡意轟炸。事件令其暫停工作,更一度考慮退出網絡圈。

這些例子提醒我們:網絡上的一句話,對他人可能造成深遠而難以挽回的傷害。

三、網絡欺凌的潛在危害

  • 心理傷害:受害者或會感到焦慮、自責、孤單無助,甚至萌生自殘念頭;
  • 社交障礙:因害怕再次受傷,受害人或選擇自我封閉,影響人際關係;
  • 名譽與學業/事業受損:謠言或私隱外洩有機會影響升學、就業或職場表現。

四、我們可以怎樣做?

1. 如果你是受害者

  • 保留證據:截圖、儲存對話及網址;
  • 停止應對:封鎖欺凌者,避免進一步受傷;
  • 尋求幫助:與家人、老師、社工或警方傾訴,勇敢說出來;
  • 報警處理:如涉及刑事成份(恐嚇、誹謗等),可向警方報案。

2. 如果你是旁觀者

  • 不轉發、不評論、不附和有害內容;
  • 勇於出聲支持受害人;
  • 向學校、平台或有關部門反映事件,協助受害人脫困。

3. 家長與教師的角色

  • 主動了解孩子的網絡使用情況;
  • 建立互信關係,讓子女願意求助;
  • 教育孩子尊重他人,避免成為施害者或共犯。

五、法律與社會支援

香港法例對網絡欺凌已有相應規範:

  • 涉及恐嚇、侮辱、未經同意散播私密資訊,可構成刑事罪行;
  • 根據《個人資料(私隱)條例》,起底及私隱侵犯可被檢控;
  • 如遭遇嚴重心理困擾,可向學校輔導員、NGO(如青協、防止自殺會)尋求協助。

六、建立正向網絡文化

我們每一位網絡使用者都有責任共同維護互聯網的健康環境。請記住:

  • 每句留言,每個分享,都可能對別人造成影響;
  • 尊重別人,不作人身攻擊,是網上交流的基本原則;
  • 勇敢說不,對網絡欺凌堅決表態,是保護自己與他人的方式。

網絡世界無遠弗屆,但並非無法可依。讓我們攜手拒絕欺凌,建立互相尊重、同理與關懷的網上文化。若你或你身邊的人正面對網絡欺凌,請勇敢站出來,向可信的成人或警方求助。正義從來不缺席,只待你踏出第一步。

如發生罪案,可聯絡就近警署報案。如需緊急協助,請致電999。

常見問題 FAQ

Q: 什麼是網絡欺凌?

A: 網絡欺凌是指利用社交媒體、即時通訊或討論區等網絡平台,對他人進行辱罵、攻擊、排擠或散播不實資訊的行為,對受害者心理健康和生活造成嚴重影響。

Q: 網絡欺凌有哪些常見形式?

A: 包括發布辱罵或不實資訊、假冒他人帳號發布惡意言論、洩露個人私密資料,以及散播謠言煽動排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