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趨勢
在數碼時代,網上求職平台如JobsDB、Indeed、社交媒體甚至Telegram等通訊軟件,成為現代人尋找工作的重要途徑。雖然便利,但亦衍生出大量針對求職者的詐騙行為。所謂「網上求職騙案」,即是騙徒假冒招聘廣告或僱主,誘騙應徵者提供個人資料、支付費用,甚至參與違法行為,最終令受害人蒙受財務損失甚至法律風險。
何謂求職騙案?

求職騙案是指不法分子以提供虛假或誤導性的就業機會為名,誘騙求職者提供金錢、個人資料、銀行賬戶資料,甚至從事非法或危險行為。騙徒往往包裝成正當企業或「HR」,利用求職者急於工作的心理設下陷阱。
根據香港警方2024年的統計數據,詐騙案總數達44,480宗,較2023年增加4,656宗,升幅為11.7%。其中,網上騙案佔61.8%,即27,485宗,顯示網絡平台成為主要的詐騙渠道。
在各類詐騙案中,求職騙案佔比約9%,即約4,000宗,顯示求職騙案仍然是詐騙案中的一個重要類別。此外,2024年詐騙案造成的財務損失高達91.5億元,其中投資騙案及電話騙案所導致的損失佔逾七成。警方指出,由於大部分詐騙罪行跨越不同地域,而且 作案手法 層出不窮,執法行動並不容易。 根據警方統計,詐騙罪行的破案率跌至2024年的僅10.6%,不單是過去10年新低,亦遠低於 同期的30.4%整體破案率。
網上求職騙案的基本概念
網上求職騙案指的是騙徒透過網絡平台或通訊工具,假借招聘名義對求職者進行欺詐的行為。這些騙案大多具有偽裝性強、流程簡單、受害人難以即時察覺的特性。
主要目的包括:
- 詐取金錢(如保證金、培訓費)
- 收集個人私隱資料 (如身份證副本、銀行戶口)
- 利用受害人從事非法活動(如洗黑錢、運毒)
- 性勒索或侵犯(如假冒星探、拍攝不雅影片)
網上求職騙案的運作方式
1. 發出虛假招聘廣告
騙徒會在網上平台或社交媒體張貼「高薪」、「輕鬆上班」、「無需經驗」的職位,吸引大量求職者查詢。例如:
- 月入$30,000文員
- 資料輸入員可在家工作
- 海外代購員包機票住宿
《警聲百二秒》網上求職騙案-販賣毒品罪行劇情

另外,在無綫電視與香港警務處公共關係部聯合製作的節目《警聲百二秒》第6集中,TVB藝人鄧智堅(Eric)、吳旻軒(Anson)和黃建東(Derek)也以情景演繹了「毒品罪行」的嚴重性,更成為青少年的求職陷阱之一。劇情描述Anson飾演的「明仔」因為疫情而失業,於是找到了一份由Eric飾演的「昆哥」提供的「全新兼職」。昆哥稱公司主要進行「網購生意」,看到明仔醒目又大大隻隻,遂安排對方負責「分貨和送貨」,每張單可獲$5,000的薪金,聲稱這份工作「多勞多得」。這份工作對於明仔而言是搵快錢的最好機會,但卻正中昆哥下懷,後果將令明仔抱憾終生。
明仔先到倉庫取貨,再跟車到達指定地點交收,並將貨品放置在地上,這時由Derek所飾演的可疑男子出現取貨,最終2人同被警方拘捕,而電話另一端的幕後主腦昆哥也被拘捕。警方提醒,販毒集團會利用電話,遙距控制想賺快錢的年輕人來販毒,一旦被捕即成為代罪羔羊。在2022年的上半年,因為販毒而被捕的人數當中,有226人是21歲以下的青少年。現時法例對販毒案件的最高刑罰是終身監禁,「毒品害人,影響一生」,警方呼籲切勿以身試法。所以在運送任何物品之前,記得要提高警覺,小心被騙。
在香港所有毒品均受現行法例嚴格監管,根據《危險藥物條例》(第134章),任何人非法持有、製造、販賣或輸入毒品均屬嚴重刑事罪行,市民切勿以身試法。毒品罪行相關刑罰如下:
- 任何人如販運危險藥物(販運是指向他人出售或供應危險藥物),一經定罪,最高可被判處罰款5,000,000港元及終身監禁 。
- 任何人如製造危險藥物,一經定罪,最高可被判處罰款5,000,000港元及 終身監禁 。
- 任何人如管有危險藥物;或吸食、吸服、服食或注射危險藥物,一經定罪,最高可被判處罰款1,000,000港元及 監禁7年 。
- 任何人如管有任何適合於及擬用作吸食、吸服、服食或注射危險藥物的管筒、設備或器具,一經定罪,最高可被判處罰款10,000港元及 監禁3年 。
- 任何人如栽植任何大麻屬植物或鴉片罌粟,一經定罪,最高可被判處罰款100,000港元及 監禁15年 。
- 若任何人為未成年人獲取或向未成年人供應或販運危險藥物,警方會引用《危險藥物條例》第56A條向法庭申請對該人加重刑罰。
此外,根據《洗黑錢條例》,任何人協助毒販處理販毒得益,亦可能面臨刑事起訴。
2. 使用即時通訊工具進行聯絡
大多數騙徒會避開正式電郵溝通,轉用Telegram、WhatsApp、LINE等即時通訊工具聯絡,聲稱「快速處理」、「不設繁複程序」。
3. 快速面試與即時錄用
應徵者通常不需筆試或面試,僅需填寫簡單表格,甚至只需發送個人資料與自拍照,便獲「錄取」。
4. 提出金錢或敏感資料要求
一旦錄用,對方會提出以下要求:
- 支付「登記費」、「培訓費」、「制服費」或「平台費」
- 要求提供身份證影印本、住址證明、銀行戶口副本
- 安排貸款支付所謂加盟費,並協助製作虛假入息證明
5. 利用受害人參與違法活動
部分騙案更進一步利用受害人協助犯罪行為,如:
- 將個人銀行戶口轉交騙徒使用(洗黑錢)
- 協助收取及轉移詐騙所得資金
- 被利用作詐騙電話接線員、代運毒品者
- 假冒藝人或模特兒經紀人,誘導參與不雅拍攝、性勒索等
網上求職騙案香港真實案例
案例一:女大學生應徵模特兒工作遭性勒索
2022年,一名香港女大學生透過IG應徵模特兒工作,對方以「網上試鏡」為由要求傳送性感照,並聲稱可安排接拍廣告。最終對方威脅如不進一步提供裸照,將公開其照片。事主報警求助。
案例二:男子被騙開戶變洗黑錢共犯
2023年,一名失業男子應徵「財務助理」,對方要求他以自己名義開設銀行戶口代收「公司款項」。數日後,帳戶被凍結,男子遭警方以涉洗黑錢調查,才知墮入詐騙集團圈套。
防範網上求職騙案7大建議
1. 選擇正規求職平台
使用可靠的招聘網站(如JobsDB、CTgoodjobs),避免透過Telegram或陌生社交帳號求職。
2. 查核公司背景
可透過香港公司註冊處(www.cr.gov.hk)查核公司是否合法登記,並搜索其網站、網上評價、辦公室地址等。
3. 拒絕一切入職前收費
合法公司不會在聘用前收取任何形式的費用,如發現需先付款應即停止申請並提防詐騙。
4. 避免交出個人證件與銀行資料
身份證、住址、提款卡等資料應絕不交予未確定真偽的公司或個人。
5. 避免下載不明應用程式或點擊連結
騙徒經常會以「下載平台App」為名,要求受害者安裝惡意程式。這些App可能竊取手機資料、進行詐騙轉帳、錄音或偷拍。
6. 與信任親友商量、不獨自應對
尤其對於初入職場的年輕人,若遇上可疑招聘,應立即與家人、朋友或老師商量。即使對方強調「保密」、「限時報名」,亦不應急於作出決定。
7. 如有懷疑,及早求助或報警
可致電18222防騙易熱線、或直接向香港警方報案以保障自身權益。
常見問題 FAQ
A: 網上求職騙案手法多變,常見包括:
- 虛假高薪招聘: 騙徒以「輕鬆工作、無需經驗、月入數萬」等廣告吸引求職者。
- 要求支付費用: 如「保證金」、「培訓費」或「制服費」,合法公司不會在聘用前收費。
- 索取敏感資料: 要求提供身份證、銀行戶口等,可能用於洗黑錢或盜用身份。
- 誘騙參與非法活動: 例如代收不明款項(洗錢)、運送可疑包裹(可能涉及毒品)。
- 性勒索陷阱: 假借模特兒或藝人招募,騙取不雅照片或影片後威脅勒索。
A: 若懷疑受騙,應立即採取以下行動:
- 停止聯繫: 終止與可疑「僱主」的所有溝通,避免進一步損失。
- 報警求助: 致電香港警方「防騙易熱線」18222
- 提高警覺: 若個人資料外洩,密切監察銀行帳戶及信用報告,防範身份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