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求職騙案如何運作?教你避開5大招聘階段⚠️

電話騙案手法示意圖

趨勢

​網上求職騙案並非單一行動,而是一整套有系統、分階段的騙局設計。騙徒透過包裝精美的招聘廣告與心理操控手法,逐步誘導求職者掉進陷阱。以下是騙徒常見的操作流程與每個階段的具體行為。

網上求職騙案 - 1. 誘餌階段:投放虛假招聘資訊

詐騙集團會透過各種網絡平台發布虛假的職位資訊,這些廣告往往包含以下特徵:

  • 誇張高薪: 聲稱工作簡單,收入極高,例如「文員月入三萬」、「在家打字日賺$1000」
  • 無需資格要求: 不設學歷、語文或經驗要求
  • 彈性上班安排: 標榜自由時間、可兼職或居家工作;
  • 短期大量招聘: 聲稱公司擴張急聘,設有「最後名額」、「限額應徵」等壓迫性字眼。

這些廣告一般會附上WhatsApp、Telegram、LINE等即時聯絡方式,方便受害人快速接洽。

《警聲百二秒》截圖。
《警聲百二秒》截圖。

網上求職騙案 - 2. 聯絡階段:快速取得信任

受害人一旦聯絡,騙徒會迅速作出回應,並營造出「正規企業」的形象,常見操作包括:

發送公司簡介或「合約」檔案,令求職者誤以為是正規運作

語言專業、態度親切 對話中夾雜英文或專業術語,營造可信印象

聲稱程序簡單: 無需面試,只需「填表」、「資料核對」即可獲得工作機會

強調機會難得: 鼓勵盡快決定,並避免與外人商量,以「機密流程」作藉口。

有些騙徒更會安排「假面試」,如透過Zoom、Google Meet進行形式化會議,增強欺騙性。

網上求職騙案 - 3. 試探階段:收集個資或要求繳費

在獲得信任後,騙徒開始進行實質行騙動作,主要包括:

1. 收集個人資料

  • 要求提供身份證、地址證明、銀行戶口資料等
  • 以「人事部資料存檔」、「出糧需備文件」為理由誘騙
  • 實際用來偽造文件、開設銀行帳戶或轉售黑市。

2. 收費陷阱

  • 收取所謂的「行政費」、「平台費」、「培訓費」、「制服押金」
  • 多數金額不大(數百至數千港元),讓人放鬆警覺
  • 一旦付款,騙徒即失聯,或繼續要求追加費用

3. 安排貸款與偽造收入

  • 對於無法即時支付的受害人,騙徒會安排「代辦貸款」
  • 提供假入息證明、僱主信以協助貸款審批
  • 實際上所借款項被轉移給騙徒,而受害人需負責還款。

網上求職騙案 - 4. 行動階段:誘導參與違法行為

某些求職騙案的最終目的並非詐財,而是將受害人變成工具,協助進行非法活動,手法包括:

1. 開設或提供銀行帳戶

  • 騙徒要求以受害人名義開戶,收集提款卡與密碼
  • 這些帳戶將被用來收取詐騙款項或清洗黑錢
  • 一經查獲,戶主將被視為涉案人士

2. 充當中間人或「跑腿」

  • 假冒「物流速遞」、「文件代送員」實為運毒或交收非法資金
  • 受害人自稱不知情亦難以獲得信任,法律責任沉重。

3. 誘導進入情色陷阱

  • 模特兒、直播主、演藝新人等職位最容易演變成拍攝色情影片、裸聊勒索或性交易;
  • 騙徒錄下影片後再以「公開片段」作威脅勒索金錢。

網上求職騙案 - 5. 脫身困難:壓力與控制並行

當受害人開始懷疑或想退出時,騙徒會施以心理壓力與控制手段:

  • 恐嚇:「已簽署合約、違約要賠償」、「你已錄影/錄音,不合作會報警」
  • 利誘:「完成這次任務即發薪」、「再忍耐一日就可轉正」
  • 持續跟進: 以公司名義不斷致電、發訊息催促,令受害人心理恐慌。

心理操控與社會工程技術分析

《警聲百二秒》截圖。
《警聲百二秒》截圖。

求職詐騙並不僅依賴虛假資訊,更高度依賴對人性與心理的操控。常見心理學技術包括:

權威效應: 假冒知名企業名稱或使用職銜增加可信度。

社會認同: 展示「成功個案截圖」或偽造求職者好評。

時間壓力: 強調即時行動,以降低警覺。

互惠心理: 先提供「免費資源」或「諮詢」後再提出要求。

稀缺性效應: 使用「限額」、「最後名額」等術語製造緊張。

這些技術合稱為「社會工程」,對缺乏防範意識的個體極具殺傷力。

防範網上求職騙案5大建議

1. 選擇正規求職平台

使用可靠的招聘網站(如JobsDB、CTgoodjobs),避免透過Telegram或陌生社交帳號求職。

2. 查核公司背景

可透過香港公司註冊處(www.cr.gov.hk)查核公司是否合法登記,並搜索其網站、網上評價、辦公室地址等。

3. 拒絕一切入職前收費

合法公司不會在聘用前收取任何形式的費用,如發現需先付款應即停止申請並提防詐騙。

4. 避免交出個人證件與銀行資料

​身份證、住址、提款卡等資料應絕不交予未確定真偽的公司或個人。

5. 如有懷疑,及早求助或報警

可致電18222防騙易熱線、或直接向香港警方報案以保障自身權益。

常見問題 FAQ

Q: 網上求職詐騙常見的騙局手法和目的有哪些?

A: 詐騙集團通常透過「高薪彈性工作」廣告吸引受害者,分階段進行操控,包括:

  • 假招聘廣告(誇大薪資、免工作經驗)
  • 騙取個人資料或費用 (要求身份證、銀行帳戶或收取行政費)
  • 誘導參與犯罪(如洗黑錢、運毒或情色勒索)
Q: 如何避免落入求職詐騙陷阱?
  • 查核公司背景(透過香港公司註冊處或求職平台驗證)
  • 拒絕預付費用(正規公司不會要求入職前付款)
  • 保護個人資料(不隨意提供身份證、銀行帳戶等敏感資訊)